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射星背后的几个关注点

日期:2012/04/17|点击:5

13日,朝中社发布消息称,“光明星3号”地球观测卫星发射失败,目前科学家、工程人员和专家们正在调查火箭发射失败原因。这也是朝鲜官方首次承认卫星发射失败。

如何解读“失败”?

人们注意到,虽然均称发射失败,但朝鲜与美日韩等国的表述仍存在微妙的不同。

朝中社说,卫星没有进入预定轨道。韩日美则称,朝方火箭发射后不久就解体,残骸坠入大海。

据新华社报道,日本防务大臣田中直纪13日早晨通报:“我们得到消息,上午740分左右,朝鲜发射某种飞行物。飞行物据信飞行一分多钟后坠入海洋。”韩国国防部发言人说,“银河3号”火箭发射几分钟后碎成数片,坠入大海。

如果火箭真的是在发射后不久解体,从技术角度看,很可能是在第一第二两节脱离的过程中发生了故障。不过,中国空间技术专家也指出,火箭常见故障有三种:一是动力系统(发动机故障);二是控制系统(指令未能执行);三是结构系统(相关部件分离失败),三种故障都有可能发生,最终结果还是要通过朝鲜遥测数据来分析查找,而非推测。

此次的失败发射也让人们关注朝鲜已掌握的火箭技术。专家指出,衡量指标有两个,一是可靠性;二是性能指标(运载能力)。从目前已知的情况看,只能说朝鲜还没把技术掌握到成熟可靠的程度。但回顾历史,技术试验的失败可以说是进步必须经历的“阵痛”。韩日俄都有卫星发射失败的例子,美国航天飞机也曾历经失败―成功的成长阶段。

如何看待“变化”?

更值得注意的是,与之前两次射星相比,朝鲜今年所展现的透明度也值得玩味。

一方面,与前两次的“打闷包”相比,此次发射前,朝鲜提前向国际民用航空组织通报,邀请多国百余位记者前往观摩;另一方面,1998年和2009年的两次射星,虽然受到外界大量质疑,但朝方一直坚称成功,但这次,朝官方在发射后不到5小时就宣布失败结果。虽然,人们目前还很难说这意味着金正恩的“处世”之道将与他的父辈有所不同,但上海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刘鸣指出,这次发射卫星较高的开放度,多少让人感受到朝鲜与国际社会打交道的姿态有所改变。当然,朝也可能想藉此为下一次发射争取通行证。

如何判断“影响”?

朝鲜发射卫星失败,某种程度上让不少人松了口气。假如发射成功、残片又落入他国境内,美日韩的反应无疑将更强烈,半岛局势将更剑拔弩张,不过,此次事件的后续影响还值得观察。

复旦大学韩国朝鲜研究中心主任石源华认为,国内,朝鲜发射卫星本是想为金正日百年诞辰“献礼”,它是否会通过“其他动作”加以弥补,还有待观察。国际上,日韩已发出强烈谴责,其后续政策值得观察。而安理会闭门磋商后也对朝鲜举动表示痛惜,并称会达成一个适当的反应。

耐人寻味的是,美国此次的表态比预想的要“温和”,整个声明中没有“谴责”字眼。可见,正值大选年的奥巴马政府,即使不会轻易伸出橄榄枝,也想为美朝关系留条后路,而不是过多刺激对方,让诸如朝鲜、伊朗等局势激化、甚至失控。本报记者 安峥 驻京记者 张全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