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新闻:上海某雕塑广场上闻一多雕像下方的介绍竟是曹雪芹的,可谓让人大跌眼镜。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摩天大楼一座座拔地而起,建设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不过,上海城市雕塑的地标性代表作却并不多。虽然这几年主管部门下了功夫,先后发布了《上海市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制定了《上海城雕发展规划》,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优秀的城雕作品,如坐落于淮海中路上深受公众喜爱的《都市中人》(即“打电话的少女”),徐家汇公园中由马赛市赠送的《希望之泉》,上海展览中心法国雕塑家阿曼的《飞跃的马》,浦东的《大拇指》等,但总体而言,雕塑在规模和影响力等方面都与这座国际大都市不尽匹配,甚至有的选址也值得探讨。
城市雕塑的概念由刘开渠先生首先提出,是中国特有的、约定俗成的一个概念。与国外常提的户外雕塑不同,城雕的建造地点仅限于城市,强调跟着城市走,题材与城市更贴近,与城市的广场、街区、楼房、绿化等各种因素相协调,起到装饰、美化城市的作用,城雕又被称为“城市的眼睛”。它可分为纪念性、主题性、装饰性和娱乐性四类。城市雕塑作为一种环境艺术,涉及到建筑、园林、道路、广场等各方面因素。
一座好的城雕只有放在合适的环境,才能显示出它的美,起到点景、衬景的作用。优秀的城市雕塑看上去应该是与周围的环境“长”在一起,并与周围的建筑、道路、设施、绿化在空间、环境能产生互动,甚至可以是建筑本体的延伸。在国内外城市中不乏优秀城雕,如丹麦的小美人鱼、比利时的撒尿小孩于连、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尼古拉铜像、广州的五羊石像、辽宁抚顺的雷锋铜像等,这些雕塑无疑成了城市的代名词。而上海却还找不出具有如此影响力的大作,令人遗憾。
需要指出的是,造成这样的问题不是缺乏题材,上海的历史、文化代表人物、现代化程度等,都可圈可点;也不是缺乏投入,每年市、区文化部门在这方面也有一定规模的投入,加之社会资金的资助,这几年艺博会之后都有1到2件作品通过企业或社会资助购买的方式留在上海;更不是缺乏人才,现在的城市雕塑市场是开放的,除上海这方面的领军人才外,外地的人才也可以加入。
进一步分析原因:其一,从管理到运行,要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打破半封闭状态;其二,既要有科学的规划,也要对规划的执行情况有跟踪和评估;其三,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尊重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其四,不简单追求数量,进一步重视质量;其五,加强宣传力度,培养更多的观赏者、参与者,让艺术家更多与大众沟通互动,举办各种讲座、培训。淮海中路上的“打电话的少女”雕塑,从1996年2月至2006年3月的10年间,发生了“倒地、被盗、损坏、重生”等故事,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大众的积极参与,说明城市雕塑在市民中是有影响的。
要扩大城市雕塑的影响力,必须从几方面入手。一是搞活体制机制,按照艺术规律,主管部门由主导改为引导,由指令改为指导,使城雕真正成为艺术品。二是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一件好的艺术作品需要艺术家的灵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立项、设计到完工,必须要有充裕的时间保证。一件好的作品必须精工细作,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城雕用了10年的时间才完成。只有克服浮躁心态,让城雕创作有一个休养生息的环境,才能产生精品。
伟大的时代呼唤着优秀的城雕作品。我们坚信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经过主管部门的改革和调整,以及艺术家们的辛勤耕耘,一座座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特征的城雕将会呼之欲出,展示给后人的将是这个年代的美好记忆。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