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际城市发展面临的格局异常复杂。欧盟主权债务危机,美欧等贸易保护加剧,都预示着世界经济正面临新的挑战。希望何在?许多专家将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了城市。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明确为美国经济开出“药方”:美国经济基本依靠20座大都市的表现。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和人居署共同发布报告,将亚洲持续发展的未来寄望于城市化。国际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则公布了 “全球城市600”研究框架,提出全球经济实际上依靠近600座城市的表现。在此背景下,全方位把握国际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对于世界经济走出低谷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具有重要价值。
格局:由金字塔形向“钟形”结构发展
国际城市发展面临的关键性趋势之一,是世界城市网络体系的重大调整。最新《世界城市排名》报告显示,金融危机后,世界城市等级体系由金字塔形向“钟形”结构发展,亚太区域与新兴经济体世界城市地位迅速提升,中等层级的世界城市数量增加。在世界城市等级体系中,东亚新兴城市排名的迅速提升,不仅反映了东亚以及新兴经济体国家实力的迅速增强,也显示出全球化要素在进入发展中世界区域、与地方要素结合后,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
创新驱动与智慧发展,逐渐成为城市格局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依托手段。创新成为城市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摆脱危机影响的共同选择。优化城市发展效率的“智慧城市”也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全新理念,并被越来越多城市所接受。当前,全球在建的“智慧城市”超过100个。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建设“智慧城市”计划,预计将投入100亿—120亿欧元。日本总务省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制定了包含数码内容流通、人才培养、研发促进等许多相关政策,并给予一定财政预算。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应避免狭义的或“技术至上论”的认识,而应看到,“智慧城市”的重点在于使用技术与调配资源的理性选择,并非技术本身。
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向产业均衡形态发展
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使纽约、伦敦等产业结构倾向于“服务业化”、“国际化”的重量级世界城市遭受重大打击。国际城市普遍对自身经济结构产生转型需求,特别对城市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新的思考与调整。
在推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创新被主要国际城市普遍视为促进经济变革的重要引擎。从发展趋势来看,城市经济体系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跨越,是未来实现自身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创新作为知识经济的基础,在城市经济转型中被视为重中之重。
经济结构的调整,则是国际城市促进经济转型的另一条必由之路。从总的趋势上看,第三产业保持主导地位无疑仍是城市经济结构发展的主要趋势。但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之下,过度依赖单一服务经济的城市,其抗风险能力令人担忧。因此,经济结构的均衡性与多样性,将成为2012年国际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在以金融、文化著称的美国纽约,虽然其制造业经历了由鼎盛到逐渐“衰减”的过程,但从内部结构看,制造业比例的下降仅仅是表象,改造后的制造业在更为集约化、高端化的层次上获得了发展,传统制造业不断向外部转移,而新型制造业则在改造、提升中得到保留与发展。
社会:包容性发展逐渐成为关键性标杆
长期以来,城市主要被视为经济活动的载体,社会功能往往扮演辅助角色。而前一段时间,社会群体性事件大范围、激烈地在一些发达国家的世界城市中发生,从侧面体现出包容性问题(公正、公平)成为城市社会运行成功与否的关键性标杆。
“包容性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建设高水平的社会服务体系。其中,社会服务的均等化,是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的核心。未来一个阶段,随着城市中产阶层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水平医疗、教育等社会服务资源的广泛覆盖与均衡配置,将成为城市社会平稳发展的基础性保证,这对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中的大都市尤为重要。此外,城市服务体系建设主要解决的是社会服务的机制、供给等“器物”问题,而在更高层面上,人的因素仍然是城市包容性发展的主要视角。移民,特别是国际移民的进入与流动,是国际大都市正在面临的重大考验。移民融合成为与城市内部族群融合同等重要的问题;而推动 “第二代移民”的社会融入等措施,是消除歧视、防止移民成为不稳定群体的重要推进方向。
文化:向产业乃至城市总体定位渗透
如果说以往文化建设是城市体现繁荣的配角,那么,未来一个阶段,文化对于城市的意义将更多体现在实际的要素推动,乃至于城市发展“软实力”的表现上。近年来,众多国际大都市将城市文化战略制定置于新的高度。近期,主要国际城市的文化战略,均将文化艺术建设的价值体现在城市社会、经济、空间等诸多方面,而非像以往那样从较为虚化的宏观层面考量。新趋势表明,城市文化的发展,已经逐渐超越狭义的文化领域,向产业、基础设施、社会、城市复兴乃至城市总体定位渗透,文化的关联度大为延展,逐渐成为城市功能发挥合力的“粘合剂”与“倍增器”。
在文化发展领域内,创意要素是被各界关注最多的方面。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创意城市”已开始超越“创意经济”、“创意阶层”,成为文化与地方要素结合的重要复合性单位。美国学者弗罗里达指出,城市已成为创意生活方式的主要地点,成为创意中心和创新孵化器。创意城市的文化属性不仅得到城市个体的关注,也在全球层面催生了创意网络互动的需求。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便旨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文化多样性与创意竞争力,得到众多城市的青睐。
生态:低碳运行成为未来主攻方向
为应对经济危机,世界主要国家均将低碳环保作为未来着力发展的重要领域。国际城市的转型战略也借助了这一“绿色东风”,将低碳、环保作为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国际城市发展中普遍出现的人口激增、无序扩张、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加剧以及社会分配不平衡等问题,变得更为尖锐和凸显,带来城市低碳发展的需求。低碳运行成为2012年国际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对城市宏观层面碳减排额度博弈与革命性技术突破的规划与探讨相对减少,而从小处、实处着手,从改变生活方式着手推进低碳的力度则有所增强。
在总体规划方面,“绿色城市”概念得到普遍认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迈向绿色经济:通往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中提出,“绿色城市”是绿色经济在城市范畴内的延续。该报告特别指出,城市中的各组成部分,包括交通、建筑、能量、水、废物、科技等都必须采取措施促进绿色发展,同时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政策创新、市场激励与消费者参与等驱动力共同作用,才能使传统城市向“绿色城市”转变。在微观层面,从生活方式与微观个体行为方式入手,改变城市运行模式进而达成低碳的目标,是城市生态领域的新视角。
治理:关注“城市病”的应对与化解
交通拥堵、人口压力增大、突发自然灾害等,使“城市病”这一关键词在公众视野中的出现频率骤然提高。相应地,国际城市的治理内涵,也将在以往发达国家城市偏重体制、机制调整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更趋关注城市快速发展与外部因素影响双重背景下“城市病”的应对与化解。
“城市病”,主要根源于城市资源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国际城市由于经济、社会、交通、文化等优势,成为移动人口的集中流入地,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既为城市带来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但也成为引发“城市病”的主要症结。从国际城市的治理体制上看,“城市病”问题的解决应从“管”与“控”两个层面加以应对。其中“管”指的是对“城市病”的事前预防与管理机制设定。在当前主要城市最棘手的城市交通运行方面,许多国际大都市通过制定交通发展战略,发展集约型城市形态,创造短距离交通出行环境,提供高品质的公共交通服务等措施,促进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控”则主要关注“城市病”引发的突发事件以及自然灾害的防范应对,其更多针对事中控制与事后管理。以城市综合应急管理体系为代表的“城市病”应急控制机制,对于城市的稳定运行与协调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空间:培育特色功能区域寻找新增长极
在大都市区发展进入成熟阶段、郊区化扩展已接近极限的背景下,寻找空间布局发展的新增长极,逐渐成为国际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趋势。首先,中心城市与郊区的关系调整,是国际城市利用空间功能重组获取城市发展新动力(310328,基金吧)的重要领域。在未来5—10年中,城中心的发展将对大城市的全球影响力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郊区的发展也开始着力摆脱无限制蔓延、功能单一的尴尬缺陷。美、欧、日有关国家的特大城市通过建立郊区产业体系、增强郊区功能、提高城郊通勤效率等手段,积极推动郊区新城的功能复合化与集约发展。其次,对大都市区内部特色功能区域的培育,也成为国际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作为城市间连接门户、大都市间的竞争合作新载体,机场的功能得到众多城市的关注。《全球机场城市报告》提出,机场将如同18世纪的海港、19世纪的铁路、20世纪的高速公路一样决定产业的选址。围绕以机场为产业集聚的中心区域,将可能形成包括居住、商业商务、休闲和购物等综合功能的新兴城市形态。
(作者屠启宇为“国际城市蓝皮书”主编、教授,苏宁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本文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 “国际城市蓝皮书”之 《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的主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