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公共服务资源“跟着人走”

日期:2012/03/09|点击:27

本报与市社区发展研究会联合举办座谈会 聚焦新兴社区管理创新,探索“共治”模式

本报讯 (记者 陆一波 沈轶伦)在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本报选择闵行区浦江镇进行4个多月蹲点调研,围绕“聚焦城市化进程中的新社区融合”进行调查,并已连续刊发五篇系列报道。日前,本报与市社区发展研究会联合举办 “聚焦城市化进程中的新社区融合”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围绕这一问题建言献策。与会专家表示:创新市郊新兴社区管理不是政府一家之事,而应建立政府和多元社会主体合作的“共治”模式。

专家们指出,在市郊新兴社区中,更易产生一些不平衡现象和问题。比如,城乡、地区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别等。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中振认为,随着流动人口的涌入,新兴社区还出现了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的“新二元结构”矛盾,他们在社会保障、就业、子女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异。“解决这些问题,确保社会有序、和谐,亟待管理创新。”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曹锦清指出,“在人口大量导入、资源相对不足的新兴社区,原有管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已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因此,创新管理首先要有资源基础。市委党校城市社会研究所教授马西恒也谈到,在新建社区的形成中,若不能做到公共服务和管理资源“跟着人走”,将对管理带来诸多问题,他建议尽快完善、落实市郊大型居住社区财力保障机制,将充足的公共服务和管理资源导入新社区。“有了管理力量,还要无缝链接,力求管理效益最大化。”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刘建军举例,马路与河道相邻,扫地的不管河道保洁,个别人员为图省事就将垃圾扫进了河道。“‘条条体制’有缺陷,‘条块结合’也已不够用,市郊新兴社区的管理能否尝试‘条块点’结合?”

 “市郊新兴社区是过渡时期的社区,需要各方力量参与治理。”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施凯说道,“来自政府、市场、社会的三方力量,究竟该如何介入、谁介入得多些、谁保底谁补充,则需统筹考虑和实施。”比如,破解入住率低与配套不足之间的“恶性循环”,就需政府自身跨前一步、先行一步,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服务企业进驻。专家们还指出,新兴社区的政府管理也要“转方式”,政府职能要从“划船”向“掌舵”转变,将更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转移到其他社会部门。

如何破解新兴社区“新二元结构”矛盾?上海交大公共经济与社会政策系教授陈映芳建议发挥社群组织功能和作用,用文化的力量融合不同人群,在“唱唱跳跳”和“休闲玩乐”中达到相知相融和心理认同。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卢汉龙则指出,社区是一个共同体,人口流动地区社区共同体建设中,各方都是“主人”。不应仅仅是本地人服务外来人员,外来人员也应主动参与、主动融入,社区才会“健康宜居”。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