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社会学系教授李建新表示,剩女是个伪问题,剩男是个大问题。剩女多是主动选择的结果,3000万剩男则更多是条件所限的被动结果。男性适婚人口绝对过剩,他们有旺盛的生理需求却又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满足。近年来频发的群众暴力事件背后,往往有剩男的影子。(3月8日《广州日报》)
当今社会确实有很多剩女,除了有择偶标准高、交往渠道窄等客观因素外,恐怕还有“单身”倾向。“第四次单身浪潮已经来了。”在广东省妇联去年举办的“华人社会和谐家庭论坛暨第九届全国家庭问题学术研讨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陈亚亚在提交的大会论文《都市单身女性的生存状态考察》中提出,主动选择单身的“单女”明显增多,而且还带动了“单身经济”。“事业为重”正成为单女们的共识。剩女是选择婚姻,还是选择事业?这本不该成为一道“选择题”。
从这个角度看,剩女还是“宝”。只要姻缘一到,或不想单身,随时可以“穿上嫁衣”。所以说,“剩女是个伪问题”不无道理与事实支撑。剩女以事业为重,从正面看,是敬业的表现,是自强的表现,巾帼不让须眉;从侧面看,恐怕也是艰难的选择——不以“事业为重”,就有可能被事业“抛弃”。有关调查表明,近三成女性表示有时自己“忙得根本不像个女人”,甚至是“工作的奴隶”,工作压力过大。让剩女“像女人”一样的工作与生活,最大可能地创造剩女易嫁的外部环境,既解决剩女问题,更可以缓解剩男问题。
相对于剩女而言,剩男可就惨了,剩男是根“草”。几年前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到2020年,20岁至45岁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男多女少让我国青年婚姻问题凸现。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所前所长景天魁所分析的,当适婚男性人口绝对过剩,婚姻挤压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剩男”的基本特征是自身经济、文化资源处于劣势,多处于婚配中的被动和劣势地位。即便解决了剩女易嫁问题,剩男依然存在。绝对的剩男“性福”在哪里?
剩男现象加剧男性生存危机,也会成为社会不和谐的隐患。对待他们,更要从政策上关心关爱。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既有人为因素、传统观念因素,也有政策成因。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是否要进行适度的调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今年两会又提起了建议“放宽二胎”,这已经是他连续五年提建议放宽二胎生育。他主要是从未富先老的角度提出此建议的,其实,也适用于解决剩男问题。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及时调整或是剩男的“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