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黄金周再次印证了消费市场的火爆。据商务部发布的监测显示,2012年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4700亿元,同比增长16.2%。
不过数据同时显示,北京重点商业服务业企业销售额为36.2亿元,同比增长15.5%;上海452家大中型商业企业4000多家网点在7天长假内共实现营业额56.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这与四川(21.0%)、河南(21.2%)、河北(24.0%)、广西(24.6%)、陕西(22.3%)、辽宁(20.3%)20%以上的增长率有所差距,同时也低于全国16.2%的平均水平。
主力资金流入个股(02/17) 机构资金流向已发现巨变 免费的Level-2高速行情 收费软件强大功能限时免费 在2011年大中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排行榜上,北京、上海分别是前两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6900.3亿元和6777.11亿元,但两座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幅却只有10.8%和12.3%,这与全国17.1%的平均增幅有一定的差距。
是什么让消费“大块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低增幅事出有因
记者翻看2005年以来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数据发现,除2009年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外,其他年度的增幅与全国平均水平都有差距,最大的差距为2.4个百分点,最小的只有0.8个百分点。而2011年,这一差距却增大到6.3个百分点。
是什么让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大幅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洪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1年的多个政策对北京的消费市场产生了影响。“首先是住房的调控政策,其次是治理交通拥堵而出台的机动车摇号和中心城区停车费上涨政策。”
洪涛认为,北京这种特大型城市,其消费处于升级阶段,住房、汽车等享受型消费在增加。这方面的政策调整的确对消费产生了影响。
上海的数据也有类似情况。
近年来,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均低于全国水平。不过,2011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为12.3%,比全国17.1%的增幅低了4.8个百分点,是2005年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
对此,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社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与2010年基数较大有关。2001年至2010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平均增幅为12.5%,所以2011年12.3%的增幅属于合理范围。至于2008年17.9%的增幅主要原因在于当年通货膨胀的影响。“2010年,上海社会消费品增幅为17.3%,主要原因在于2010年上海举行了世博会,对消费起到了很大拉动作用。在这个较高基数上,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的增幅还是比较稳定的。”
他同时指出,近年来上海在加速经济转型,经济增速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消费动力尽管较为强劲,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是合理的。“近年来,上海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非2011年为特例。上海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也基本是处于在所有省份中较低水平的。”
境外消费抢风头
在谈到特大型城市消费增幅较低时,接受采访的两位专家同时提到了境外消费的分流作用。
洪涛表示,在北京,出境旅游的确分流了一部分消费人群,特别是高档消费品的消费。而刘社建也认为,虽然上海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但有一定比例的人口主要在境外消费,尤其是中高端奢侈品,消费品外流现象较为严重。
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了最新数据,春节期间,中国人在境外消费达到72亿美元,同比增长28.57%,远远超过了年前预期的57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另一个数据则显示,春节长假期间,北京出境游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59.6%,上海增长20%以上。
据商务部的调查显示,占全国人口10%的最高收入群体消费倾向只有0.66,10%的最低收入群体消费倾向高达0.99。上海和北京的人均GDP2011年均已超过8万元人民币,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2万美元,已经达到了高收入国家的水平。因此其反应消费的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专家认为,两大城市未来的消费仍可以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水平。
洪涛认为,虽然受到政策影响,北京消费的增幅可能还有下降,但总体水平应该高于GDP的增幅,预计2012年北京社会品零售总额还可以达到10%。“北京消费群体是2000万本地居民,1.8亿的全国游客,500万境外游客,合计2.05亿人。只要消费人口基本稳定,消费规模还是有保证的。”
刘社建表示,在上海当前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公众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以及上海常住人口的不断增加,同时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上海消费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提高收入是根本
在谈到保持消费持续增长的动力时,专家认为,提高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才是根本。
洪涛告诉本报记者,促进消费的政策只是拉动消费的次要原因,提升内在消费动力的主要因素在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行为。“比如,家电以旧换新的政策停止执行后,许多人担心,会不会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回落。但我们注意到,一些家电卖场已经把这一政策作为一种促销手段,继续在做,从而成为一种长效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关键还要看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刘社建也有相同看法。他表示,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等不宜作为刺激消费的主要政策,相关政策的停止对消费不会有实质性的影响。“为扩大消费最根本的还是提升公众收入水平,尤其是提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并有效扩大特殊人群的消费,如大力发展老年消费,鼓励农民工消费等。同时需要进一步培育中产阶层,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完善消费供给,尤其是中高端商品供给,通过税收政策等平衡境内外消费品价格,防止消费力外流,不断加大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度等,不断扩大消费。”
洪涛指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才能保证有效的需求。同时,发展和提供新型消费,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记者注意到,在今年初北京、上海两地的“两会”上,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消费有所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