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老房里老人上下楼,能否不再难

日期:2012/02/15|点击:29

歇歇喘喘下一趟楼要10分钟 有些独居老人几年不下楼

老房里老人上下楼,能否不再难

加装电梯难推广,一些社区尝试楼道装扶手或休息凳,专家建议多管齐下统筹探索

本报记者 栾吟之

因为老房子没电梯,自己腿脚又不方便,家住常德路1393弄的江履顺老夫妇,已经几年没有下过楼。平时买菜配药,全靠左邻右舍和长寿路街道社区工作者帮忙。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类似“困在家里”的老人,为数不少。城市出现老龄化特征的过程中,如何解决老房子里老年居民的上下楼问题,成为一道难题。

走下5楼要花10分钟

在上海,建造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多层公房超过5万幢。这些老房子里住的老人可不少。由于没有电梯,许多老人抱怨上下楼梯力不从心。

有着“长寿小区”之称的真如镇水塘街居民区,全是五至六层楼的老公房。1927户居民中,老年人超过30%。整个小区有240多名80岁以上老人,上海最长寿的111岁男性老人就住在这里,他每天自己走下5层楼到小区散步。不过,还有一些患有脑梗、高血压、老年痴呆等病症的老人,没有能力走下楼梯外出活动。

 “我们对住了几十年的房子很有感情,但就是上下楼太累了。”许多老人都有同样感受。家住斜土路1422弄的李老伯说,去年,他到医院动心脏手术,出院时子女雇了担架把他从1楼抬到6楼家中。家住中山南二路960弄的季阿婆说,她每天下5楼买菜,走楼梯时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拖着手推车,三步一歇,五步一喘,下一趟楼要10分钟。季阿婆正在考虑搬去女儿家有电梯的商品房居住。“尽管住不惯高层,但真的爬不动楼梯了。”

装电梯是本“难念的经”

甘泉路街道甘泉苑小区,新电梯使用率很高。前几年,街道选了两幢居民楼加装电梯,同时把6层的楼房加了层,底楼7户人家搬到顶楼复式新房,腾出一楼新建街道图书馆和残疾人“阳光之家”等。搬了家的居民都感到满意。

为老房子加装电梯的试点,始于2000年前后的“平改坡”。当时,闸北区陆丰小区2号至4号楼加装电梯,由政府承担初装成本,居民分摊后续费用。此后,静安区新福康里、长宁区天山新村和威宁小区等也进行了这项综合改造。

 “然而,每个小区都有一本经,加装电梯的做法并不容易推广。”一些区县房管部门负责人说,这项工程方案复杂、费用较高,居民利益不容易协调。比如,加装电梯需要改动原有房屋结构,几乎每户人家都会不同程度扩大套内面积。再如,为了安全,必须加装防震钢框架结构,不少居民不愿意老房“伤筋动骨”。还有的小区因为居民不愿分摊后续运营费用,装好的电梯也弃之不用。

探索多种可行办法

装电梯有难度,一些社区就为老公房楼道加装扶手,让老人上下楼“借把力”。记者在静安、普陀等中心城区看到,不少公房装上了高低适中的扶手,连粗细都考虑周全。长宁区新泾镇还在老公房楼道里安装休息凳,让爬楼梯的老人可以歇歇脚。这些花费不高又很实惠的小工程,在居民中普遍受到好评,许多居委会干部说:“越来越多的居民提出在自家楼内安装扶手、板凳的要求。”

 “老龄化过程中的许多社会管理难题,亟待政府统筹破解。”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卢汉龙认为,一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老公房已不适应老年人居住,建议有关部门将这批房屋纳入整体规划,在条件许可前提下通过旧房改造或转换用途,将老年住户置换出来改善其生活条件。此外,对于加装电梯、安装扶手或休息凳等已有尝试,建议各区县和街道在深入了解老年人诉求的前提下,多管齐下解决问题。

许多社区工作者认为,解决老人上下楼梯的难题,也少不了“软件建设”。比如,对于腿脚不便不能下楼的老人,可以发动左邻右舍一起照料,督促子女多上门看看。上海一些中心城区,几年不下楼的独居老人不在少数。许多居委会都发动志愿者一起关心老人,每天有人上门询问老人需要,买菜时帮着带一份,背他们上下楼梯、到医院看病配药。还有许多街道每年提高为老服务的财政投入,为高龄困难老人提供居家养老和送饭上门等服务,让足不出户的他们享受到更多社区关怀。

据记者了解,还有一些社区希望通过房源置换来缓解老年住户出行难。“但房屋置换中肯定有许多麻烦事,需要街道、居委会出面协调,把好事办好。”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