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5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脉络

日期:2012/01/12|点击:17

5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脉络:"民生一诺"如何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据新民晚报报道,今天上午,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韩正市长作政府工作报告,这是他第5次向本届人大全体会议报告年度政府工作。本报查阅梳理5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脉络,过去4年政府如何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实践承诺?人大代表们又如何评价?

居民收入

【报告摘要】

2008: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690元和114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和11%。

2009:实现了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8.1%和8.2%。

2010: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838元和1374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4%和11.5%。

2011:年初增加了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镇保、农保领取养老金人员的养老金,增幅均超过10%,年中又发放了一次性补贴。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12.2%和20%,向低收入困难群众发放两次临时价格补贴。增加环卫、出租车等公共服务行业一线职工收入,在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14.3%。

【代表评点】经济形势越严峻越要关注民生

市人大代表、上海通用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工会主席乐家珍——越是经济形势严峻,政府越要高度关注改善民生。过去4年,我们经历了金融危机,经历了物价过快上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居民收入保持连年增长,不容易。

我周围有不少年轻白领,我曾提出书面意见,建议政府重视普通白领的收入增长幅度,从政策上提供有效支持,减少普通家庭的生活压力。去年以来,宏观调控,个税改革,都为工薪阶层提高生活质量带来了利好消息。新年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正确把握发展与分配的关系,高度重视改善收入分配,千方百计提高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众的收入,努力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依然需要行政智慧。

就业保障

【报告摘要】

2008:全市新增就业岗位59.5万个,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岗位11.8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2009:全市新增就业岗位59.6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积极开展来沪从业人员就业服务,完成来沪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11.6万人。

2010:全市新增就业岗位6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就业形势平稳。

2011:鼓励创业和促进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代表评点】转型期也是“就业机遇期”

市人大代表、虹口区就业促进中心职业指导室主任汪美萍——所有的转型期,都是历史机遇期,就业也不例外。近年来,伴随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制造业迁出上海,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业态。如何引导年轻人进入各类服务业,政府准备好了吗?

同时,老龄化也产生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如何让为老服务吸纳更多劳动力,政府准备好了吗?

面对“就业机遇期“,如何深化积极的就业政策;扶持创业政策和就业援助如何引导人们看清机遇,转变观念,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保民生,政府依然责无旁贷。

住房保障

【报告摘要】

2008:廉租住房累计受益家庭达到4.4万户。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达400万平方米。

2009:廉租住房制度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增受益家庭约1.4万户。累计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60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开始试点。完成1257万平方米高层旧住房综合整治和3274万平方米多层旧住房综合改造。

2010:保障性住房新开工建设超过1200万平方米。廉租住房新增受益家庭0.9万户,累计受益家庭达到7.5万户。经济适用住房申请供应完成徐汇、闵行两区试点,在中心城区和有条件的郊区全面推开。颁布实施《本市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动迁安置房新开工建设806万平方米,拆除二级旧里以下房屋54.6万平方米,受益居民1.81万户。

2011:新开工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1700万平方米、26.7万套(),供应1240万平方米、17.5万套()。进一步放宽廉租住房和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房)准入标准。廉租住房新增受益家庭1.1万户,累计有8.6万户住房困难家庭受益。全面推开共有产权保障房申请供应工作,共计受理4.4万户居民家庭申请。首批市级统筹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启动供应。在浦东南汇新城开展限价商品房试点。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完成全年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

【代表评点】公租房融资尝试“民间参与”

市人大代表、上海国际招标有限公司董事长童静——公租房备受年轻人关注,“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建设筹措公租房1000万平方米,约20万套。要实现既定目标,资金投入尤为关键,拓宽公共租赁房融资渠道,尝试“民间参与”新路径,很必要。

目前,本市公共租赁房主要由政府指定几家大型国有企业作为主体,利用财政性资金和国有企业的收益进行建设,资金来源相对单一。其实,近十年来公私合作机制已在道路、桥梁、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公租房建设与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行业相似,兼具公益性和营利性,不妨借鉴已有经验引入“公私合作”机制——政府提供建设用地,由社会投资机构投资建设,土地及建成的房屋产权归政府所有,政府授予社会投资机构对公租房一定年限的经营权,由其负责经营管理,并通过收取租金获得收益。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