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以“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为特征的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大格局正在形成。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慈善基金会为骨干的慈善组织,已经广泛分布于下属区县和乡镇、街道等,构成了颇具生命力的基层慈善组织网络。近20年来,慈善公益机构在社会救灾救济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慈善项目从扶危帮困,发展到涵盖扶贫、救灾、助学、抚老、救孤、助医等各个领域,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确保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随着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近年来出现了以下特征:
1、慈善组织已由具有政府背景的慈善组织为主,走向多元并存。民间慈善组织发展迅速,境外慈善组织在境内的活动十分活跃。
2、慈善捐赠的来源也正在走向多元化、社会化,正在由慈善事业初创时期的那种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和有名望的名人推动筹款,走向社会广泛参与的方向。慈善行为正日益多元化、社会化。
3、慈善组织的募集和救助功能将日益专业化。慈善事业已经从凭借热情、爱心来从事募集和救助,走向在传播爱心的基础上,由专业人士策划、组织募集和实施救助。
4、社会对慈善活动透明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公信力成为慈善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捐款捐物的公众自然希望整个慈善活动过程透明,可监督。公众信任成为慈善组织生存、发展的基础。一旦失去公信力,慈善组织将难有立足之地。
5、在政府推动和管理下,慈善组织正不断加强自身组织建设、业务建设、能力建设,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慈善事业要进一步开拓发展,必须着重抓好几件工作:
1、进一步明确上海慈善事业的定位,以自觉服务党和政府工作大局为特色,以完善的体系和覆盖全市的组织为特点,以扶贫济困为专业,以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理念为优势;
2、抓住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这一契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中,组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慈善文化和具有上海特点的慈善文化的研究,进一步弘扬慈善文化,推动慈善理念在上海的普及;
3、在政府所关心的有关民生的重大问题上率先开展慈善活动,带动全社会。以援疆工作为例,上海慈善事业虽然从新一轮援疆工作启动时就已积极参与,但还没有在援疆工作中做出大的举措,要努力把主要用于本地的扶贫帮困的慈善行为提升到更好地服务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和服务全国中去,把开创上海慈善事业新格局的重点从放在募集多少善款转移到做什么救助项目和怎么实施上去;
4、做好一两件有影响力的慈善大项目,进一步确立上海慈善事业的品牌与信誉,促进一般群众中存在的对具有政府背景的慈善组织不信任态度的改变。同时,要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公信力建设。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本文摘自《让慈善成为大众文化》
编者按:以"慈善文化和慈善事业发展"为主题的2011年上海慈善论坛日前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慈善文化、慈善公信力、慈善组织建设等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今发表与会者的发言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