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文化产业园区日益注重与科技、贸易、金融等跨界融合
借“创意”打通校区街区商区
随着第二批上海市文化产业园区授牌完成,申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新兴园区日益注重文化与科技、创意、贸易、金融、旅游等的跨界融合,除了物业管理服务,园区还在帮助企业孵化等创新服务方面进行探索。如何集合数十家园区之力,让文化创意产业更上一层楼,近日记者采访了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巫志南。
不要躺在老工业遗产上
上海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沿黄浦江、苏州河存在大量建于上世纪的优质工业遗产,历史悠久的硕大厂房,所有这一切无声无息地将上世纪曾经有过的工业辉煌,转化为当今时代大都市智慧产业的繁盛。巫志南强调,利用老工业遗产的思路是对的,但不是全部,只想着如何改建老厂房、老仓库、老码头,容易把文化产业园区做窄。
“十二五”规划提出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巫志南认为,这为文化产业园区摆脱老工业遗产束缚、形成空间型集聚提供了思路。
以第二批挂牌的文化产业园区为例,金桥原来是出口加工区,金桥网络文化产业基地摇身一变,为移动运营商提供文化内容,外高桥发挥保税区优势,建立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推动文化走出去。上海有不少地方校区、街区、商区、社区交错,借助“文化创意”这一主题,打通长期分隔的各路资源。建立了园区、带动了城区、繁荣了商区,这种情形最典型的发生在同济大学周边。
从资金链为企业排忧
眼下一些文化产业园区存在文化企业 “融资难”、文化项目“担保难”、文化资产“估值难”、文化产品“质押难”等发展症结。巫志南透露,上海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金融服务业结合,已经启动一系列开拓性尝试:如创设专门从事中小文化企业融资担保服务的专业机构 “东方惠金”,创设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华人基金”,设立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等。
巫志南认为,要解决“融资难”这一问题,首先,创意源头要得到市场估值。缺少估值,文化创意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缺乏普遍认可的关于文化创意类产品、服务和企业的资产估值体系,金融机构客观上存在操作难度;其次,可以考虑放宽金融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融资的限制。
文化产业需领军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人为本”的产业,因为它的基本要素在于人的智能、技能及其独特的文化创造。巫志南提出,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时,专业技术层面需要领军人才,领导者也需要培养领军人才,文化产业园区绝不是吸引画家、设计师入驻,再掺杂大量商业业态那么简单。
巫志南说,文化企业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的园区领导者出身传统制造业,对文化了解不够,知识结构和能力亟待转型。政府为了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煞费苦心以极低价格将园区设施租赁给特定经营者,没想到后者再高价转租给企业,租价甚至超过周边甲级写字楼,这都是文化产业园区需要力避的陷阱。本报记者 诸葛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