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欧债危机一直困扰着国际金融市场。在近期结束的欧盟峰会上,除英国外其余26个成员国就新的欧盟条约(财政协议)达成一致,并决定加快推进欧洲稳定机制(ESM),同时已向IMF注资1500亿欧元。但在笔者看来,这个被“誉为”解救欧债危机的最终解决方案,不仅在执行或落实上有难度,也难以克服当前欧元区存在的制度性缺陷。这意味着2012年欧债危机阴影仍将继续困扰国际金融市场。
之所以这么判断,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分析。
首先,新欧盟条约没有彻底解决欧元区制度设计上存在的先天性缺陷——在货币政策方面,欧元的发行权力由欧洲央行掌控,欧元区国家面对危机爆发时不能发行货币。同时,欧元区成员国的宏观政策条件也限制了其财政政策,使得其要靠财政赤字和债务才能突破这一限制。
尽管《马斯特里斯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对此有明确的数量限制,但仍然难以控制欧元区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从而为欧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不过,当新欧盟条约寄希望于通过启动自动减赤措施和实施自动制裁来解决问题时,这与《马斯特里斯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规定并无本质区别,因为类似希腊这样很难自救的国家能否“自行了断”?这值得怀疑。相反,克服这一制度性缺陷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建立“财政联盟”。
但如同英国前首相梅杰在《英国为什么拒绝欧元》一文中曾指出的那样,“欧元区必须变成一个财政联盟,一个通过转移支付抵消地区差距的联盟。”但他又断言,“变成转移支付联盟同样带有风险。德国不会喜欢这一设想”,“财政联盟也会带来重大的政治后果。虽然在经济上或许合乎情理” 。
如今,新欧盟条约尽管说是朝着建立“财政联盟”的方向迈进了一步,但新欧盟条约还是“换汤不换药”,因为仅仅寄希望于各国的“自律”或名义上的强制手段,而不是从克服制度性缺陷入手,是难以解决欧洲债务问题的。因此讲,这一解决方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欧债危机,反倒可能导致欧债危机因久拖不决而趋于长期化。
其次,在落实新欧盟条约方面也存在相当难度,因为这一新条约要升格为具有法律效用文件,并交由欧盟机构监督并强制执行,在实际操作上可能面临不少难题。
其一,“启动”自动减赤措施和实施自动制裁机制,是堵塞未来财政赤字恶化的路径之一。但这需要各国实施财政紧缩计划,减轻由此对各国经济乃至欧洲经济和全球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
问题是欧元区各国的财政紧缩计划与其经济复苏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且难以解决。为了减少政府债务与削减赤字,欧元区各国必须实施财政紧缩周期。但是,财政紧缩对欧元区经济复苏将产生不利影响,欧元区经济或面临下行甚至“二次探底”风险。可以预期的是,未来几年欧元区国家将难以避免财政紧缩与经济复苏乏力之间的矛盾,主权债务危机阴影也将相伴而行。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