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空巢与兽穴之争的中国版课题

日期:2011/12/13|点击:3

对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的最好保护,并不是将其博物馆化,这样的“固化”并不可取;但如何“活化”,是对我们的发展智慧的考验,还没有现成答案

背靠南京西路、地处上海“铂金地段”的静安别墅最近再次引发关注,起因是有关政府部门明确表态将要取缔这个叫“别墅”的弄堂里的无证无照经营户。做生意却无证照,被取缔自然不应有什么争议;争议在于:该不该把闹中取静的静安别墅开发成另一个田子坊,还是赶走商家还住户宁静生活?

宜商或宜居?

那些商家专挑静安别墅创业做生意,很有道理:这儿是上海留存至今的最大的新式里弄住宅,有比较完整的旧建筑形态和老弄堂格局,地理位置相当优越,还有故事——蔡元培、于右任、郑小秋等历史名人都曾在此居住。在里弄住宅逐渐消失的背景下,颇有老上海风情的静安别墅愈显珍贵。对这片历史文化风貌的核心保护区域,2009年静安区细心地用“以旧补旧”的方式,以同一年代的红砖来修补墙面,使老建筑重现原初风貌,同时经过整治,大大改善了整体环境。此后,书吧、咖啡馆、奶茶铺等情调小店陆续出现在静安别墅,颇受都市白领追捧——静安区以楼宇经济闻名,静安别墅周围恰好写字楼林立,是白领的集聚区。

据说这条弄堂里有80余家各种商铺,一度曾多到100家,它们落地生根不是一朝一夕的,有个渐进的过程。这期间,相关部门似乎采取了观望的态度,这容易理解:如何从大拆大建到保护性开发,对城市发展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静安别墅引来商家,进而引来白领、文艺青年甚至观光游客,能让他们在独特的弄堂空间里品味上海历史文化,能以这样一个场所与周边的新楼群“新旧互补”,能为在附近工作的白领们提供有创意和情趣的服务,也未尝不是政府部门所乐见的。但商业经营会带来安全隐患、环境影响,会造成居民与业主之间矛盾冲突等等,又迫使政府部门不得不作出抉择。

静安别墅到底要不要引进商业?引进哪些类型的商业为宜?是不是只能保留最早那些有证有照的理发铺、裁缝店呢?港台文化界发明了“活化”一词,来描述历史建筑的再开发,这对这条弄堂的保护性开发或有启发意义。对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的最好保护,并不是将其博物馆化,这样的“固化”并不可取;但如何“活化”,是对我们的发展智慧的考验,还没有现成答案。

 “新思想需要旧建筑”

静安别墅的案例,凸显了城市空间及其功能改造的一个突出问题,那就是由于高昂的土地价格,市场之手正把普通居民推离核心城区,越推越远;租金价格比较低廉的区域,在核心城区已经越来越难找。商业的触角伸进静安别墅这样的地方,恐怕很难抵挡。

这里的商户,经营的并不是赚大钱的生意,规模都很微小,又都讲究情调、注重创意。从长远看,这会给商业味十分浓重的附近商圈带来一些艺术氛围,增加区域的趣味性。而这些商户在此生存的前提,是租金还不那么高。

但是,由于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的反差等等,来到这儿的创业者、消费群体与原居民特别是老年的原居民,往往会有难以调和的矛盾。这种现象在西方许多城市中也都存在,西方城市文化研究者称之为“空巢与兽穴之争”。

美国著名城市研究专家简·雅各布斯说过:“新思想需要旧建筑。”指的是新的创意及其成长,需要相对廉价的旧建筑的空间。创意群体往往能找到一些有韵味、有文化传承的廉价区域,由于他们的进入,这些区域的环境可能得到改善,但渐渐地租金也上升了,到最后,创意群体自己被赶走,因为承受不了高租金,纽约的Soho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一个理想的城市应该为这些创意群体提供空间,而不是把所有核心城区都让给高端商业、商务和豪华住宅区。如果创意群体难找合适的发展空间,实际上会影响这座城市的多元性和创新能力。

 “活化”城市历史空间

回顾20年来上海城市面貌的巨变,也许很多人想不到,当年一个非常小的案例、一种非常基层的智慧的力量是如此之大——1992年打浦桥地区“斜三”地块的改建,开创了上海旧区改造“毛地批租”的先河。当时政府由于资金短缺,便引进开发商,采用了旧城区土地使用权有偿有限期转让的办法,由开发商出资动迁安置原住民,出资拆旧建新,这使政府不需资金投入就能改造旧区,解决困扰那里居民多年的陋居问题。“毛地批租”,造就了日后飞速发展的上海旧区改造和房地产市场。

那么,20年后,静安别墅是否有可能激发出一种推动核心城区保护性发展的基层智慧呢?城市是有机体,城市的功能需要新陈代谢。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各方利益主体在尊重城市价值观与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博弈与妥协。在静安别墅,是否有可能探索一种让全体原居民能够利益共享的商业化模式?是否有可能推选出某种类似业主委员会的代表性机构来选择合宜的商业经营者,并且不时淘汰那些明显扰民的项目?是否有可能通过某种机制来决定商业规模、营业方式和营业时间?

谁更容易发现历史文化的价值?如何让一个社区变得更有趣味?怎样更好地“活化”城市历史空间?这些问题需要理论探讨,更需要实践探索,要通过机制创新来维护城市文化的传承和保持城市形态的多样性。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