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入世十年有回味(下篇)

日期:2011/12/05|点击:19

今年1211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十周年纪念日。

十年前预期的变化是否如期发生?十年中,行业内的中国企业与世界的对话开展情况如何?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呈现出怎样的态势?行业出现了哪些结构性的调整,未来向何处去?行业的对外开放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具体影响?

面对过去十年,我们似乎有太多的疑问。两周前开始连续三期,本报记者按照行业细分,从行业趋势、对相关企业影响与老百姓切身感受等方面,为您盘点入世十年中国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

本期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学院执行院长陈宪教授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民生发展报告》主编王泠一博士,针对零售、资源、旅游与文化四个行业入世十年的变化进行了高屋建瓴的点评。

家电业

企业

“十年前,美的集团的销售规模是100亿元,出口占到2亿多美元。去年,美的年销售额达到1150亿元,出口达58亿美元。”美的集团副总裁黄晓明介绍。入世十年间,作为国内知名家电企业,美的集团的销售额翻了10倍多,出口额上升近30倍。

美的的成长是家电行业的缩影。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家电行业的入世十年是“黄金十年”。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姚文萍表示,自2001年入世以来,家电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由1241亿美元上升到去年的10128亿美元,增幅达8倍,平均每年增速为23%。单就家电行业而言,出口总额从十年前的70亿美元跃升到1500亿美元,增加了20多倍。目前,中国家电产品已经承担了全球七成以上的供应量。

和其他行业不同,家电行业在入世之前已经打开国门,迎接外资企业的冲击。入世之后,以三星、松下、索尼、日立、伊莱克斯为代表的一大批外资企业纷纷投资中国市场,通过建立全球技术研发中心和投资生产基地的方式,拓展在华业务版图。

但来势汹汹的“洋流”并未对中国家电业形成严重冲击。中国家电业在冲击中成长,逐步向全球挺进。用中国入世谈判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的话说,十年间,家电行业“从一个很‘皮实’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很‘争气’的孩子”。海尔、海信、TCL、长虹、康佳、创维、美的、奥克斯等国内家电企业相继在海外建立了销售公司和生产基地。

上海交电家电商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韩建华告诉记者,在国内家电行业的十年成长中,上海承担了“领头羊”的角色。2001年,上海家电产品销售额为120亿美元,2010年上升到420亿美元。家电连锁专业卖场从入世之初的41家上升到198家。其中,3C类数码产品和通讯手机类产品的销售增长最快。

但业内人士也指出,过去十年,中国作为全球家电生产大国的地位已经确立,但品牌影响力仍有待提升。

生活

 “十年前我还是个初中生,每天做完作业,父母会奖励看一小时电视。家里只有客厅有电视机,窝在沙发里看。当时哪里会想到,如今能用上iPad,钻进被窝也能通过无线网络,惬意地看电视剧。 ”入世十年,对复旦大学学生姜磊来说,不变的是对电视节目的热爱,变了的是收看的方式。

上海交电家电商业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每百户家庭的彩电保有量达到210台,平均每家拥有2台彩电;电脑从2001年的每百户25台,跃升到125台,平均每家都有一台电脑。

十年间,技术的进步也带动了家电行业的成长。以姜磊家为例,彩电不断更新换代,从CRT球面到CRT直角纯平,再到背投、平板、互联网电视、3D电视,现在家里又盘算着买智能电视了。

 2001年的时候,商店的墙上挂着清一色各种尺寸的电视机,都在播放足球比赛,问价的人少,围观的人多。”市民陈明说,“现在要买电子产品,基本就要到国美、永乐、苏宁等大型零售店去了。大量零售商和数码城的出现,也带来了变化。有竞争,价格就会便宜。门店多了,购买大件电器方便很多。最关键的是,现在很多空调、冰箱都推广了能源标识,这对消费者观念的影响很大。

王泠一点评

中国人对家电的感情很复杂,家电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诞生了令人自豪的民族品牌。然而,当时民族品牌的规模水平和技术水平,与近邻日本相比差距甚远;后来,又出现了集团化的德国和韩国竞争对手。留学潮和出国热的兴起,利用关税差别带回几个家电“大件”,是很多中国城市家庭的梦想。可以说,在中国入世之前,家电业就经过一轮洗礼;“肉搏战”之后,家电业率先出现了企业家群体。而改革滞后者被重组或淘汰,上海家电业就经历过“失落的十年”。家电业对民生意义重大,既是社会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保证条件,自身也创造和巩固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好在我国民族家电业在入世十年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技术研发水平和规模生产能力已经位居国际领先位置;在出口领域也基本打开了局面。

奢侈品业

企业

 “入世之初,奢侈品仅在北京、上海落地,北京集中在王府井和国贸,上海则是当初刚建成不久的恒隆广场。 ”国家社科基金《奢侈品牌管理和运作研究》负责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卢晓博士回忆说。

对奢侈品行业而言,200412月之后,中国零售业度过了入世过渡期,市场全面开放,大规模的攻城略地就此揭幕。“一些外资品牌之前已经在华开设门店,但数量不多,2005年之后开始大规模地进军中国市场。同时,一些之前并未开拓中国市场的外资奢侈品品牌也加入了掘金的队伍。 ”卢晓告诉记者。

用“抢滩”来形容外资奢侈品品牌的中国之路,恐怕不为过。去年428日,知名奢侈品牌路易威登(LV)在上海的淮海路和陆家嘴同时开设旗舰店,这是该公司历史上的头一遭。

《奢侈中国》一书中写道,除汽车、飞机、游艇等耐用消费品,去年中国境内奢侈品销量达245.1亿美元,占全球的9%。迄今为止,今年中国境内奢侈品消费已突破315亿美元,全球市场占比也已达到11%。不仅体量可观,中国奢侈品消费的增速也居高不下。咨询机构贝恩顾问发布的奢侈品市场报告显示,去年,美国奢侈品市场销量上升12%,欧洲上升6%,而中国境内销售增长了30%

但在涨势背后,中国奢侈品市场也面临成长的阵痛。卢晓表示,许多人都谈“奢”色变,“好像奢侈是羞于说出口的,可奢侈品具有较高技术含量,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品类。”在卢晓看来,由于对奢侈品的认识存在误差,国内奢侈品行业任由国际大牌入驻,“中国的高端消费品市场实际上已经被外资品牌垄断了。

展望未来,清华大学时尚教育办公室主任张梓楦认为,510年内,中国奢侈品可能会有一些本土精品慢慢走出来。卢晓也说,除了中国品牌的涌现,奢侈品市场的增幅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对中国奢侈品行业来说,一来要注重向高附加值、精品化的方向转型,二来流通领域的零售商也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消费模式,为奢侈品提供配套服务。

生活

 “入世之初,奢侈品还没有普及,办公室的穿着打扮都大体类似。如今,同事来上班,男性就看他戴的表,女性就看背的包。 ”在沪上一家外企工作的陈佳萍说,十年来,在办公室,奢侈品已经从无所知晓成了无形指标,“虽然我们也听说过,奢侈品就是把人维持在乞丐状态,却给他做皇帝的错觉,但仍旧无法抵挡诱惑。

在公务员系统工作的李堇上班时有统一的制服,下班后,就会换上一身奢侈品行头,“出席一些宴会等重要场合,也要备一些拿得出手的衣服和包。”在李堇看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购置一些奢侈品来彰显品位已是无可厚非的事。

陈佳萍和李堇共同提到的是,入世初期,对刚进中国不久的外国奢侈品有一种“品牌崇拜”,如今,奢侈品已大量集聚,“要从海量的品牌和产品中挑选自己中意的,另外也要考虑‘圈子文化’,担心和别人撞包撞衫,又担心太冷僻无人问津。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这大概是十年来发生的最大变化。 ”李堇这样介绍自己的“奢侈品经”。

陈宪点评

奢侈品,以及作为奢侈品的化妆品是一个相对特殊的行业。高价格,乃至一定时期的例行调价,是奢侈品保持其市场形象的主要手段。无论进口关税是否调整,奢侈品的品牌商都会采取相应策略,将其产品保持在高端市场,争取高端消费者,而失去价格高端地位也就不再是奢侈品了。因此,这个行业的需求主要和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似乎和入世的影响关系较弱。最近,我国调低奢侈品的进口关税,是自主的调整行为,是为了将我国居民迅速增长的奢侈品购买力留在国内。不过,为了做到这一点,仅仅调低关税还不够。根据奢侈品的分类,调整消费税,尤其是降低与老百姓生活关系相对密切的奢侈品的消费税,也许有着更加积极的作用。当然,我们还要在奢侈品的流通环节、市场监管和自主品牌建设等方面加大努力,促进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服装纺织业<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