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软实力是以人文理想的追求为导向,以人文价值的创造和表达为核心,以广大国民的精神认同为基础,才能形成广泛的凝聚力和动员力;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多样包容、广泛创造、社会共享、平等竞争,多样化是它的核心价值之一,民主化是它的活力之源,制度化建设是它的基本保障。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目标,是顺应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建立与国家综合实力相适应的精神支柱、创意源头、支柱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全球性的文化强国。
中国所追求的世界大国,必定内在地要求它是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和亲和力的“文化大国”,中国必将要通过大量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贸易等,向全球传播中国的文化理念,这就需要形成中国文化在内容创新力、产业贡献力、传播亲和力、民生服务力等方面的作用,让全球有识之士,认同以中国为代表的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伟大事业。
在中国实现文化强国的路径上,必然要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到文化自强,这为我们探索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崛起的战略和策略,打开了广阔的视野,增强了探索的信心
1 大国相争岂止在战场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实际上是调动各种文化资源,传播核心价值观念,形成文化生产、贸易和服务优势,以文化影响力团结国民和吸引国际盟友,全面提高文化民生的综合能力。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指出: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正所谓:“风起云涌牵动全球潮,大国竞争岂止在战场!”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实际上是调动各种文化资源,传播核心价值观念,形成文化生产、贸易和服务优势,以文化影响力团结国民和吸引国际盟友,全面提高文化民生的综合能力。它的独特规律在于:文化软实力是以人文理想的追求为导向,以人文价值的创造和表达为核心,以广大国民的精神认同为基础,才能形成广泛的凝聚力和动员力。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多样包容、广泛创造、社会共享、平等竞争,多样化是它的核心价值之一,民主化是它的活力之源,制度化建设是它的基本保障。这是由文化本身的人文意义所决定的,如果采用对文化的强制和垄断方式,必将从本质上损害软实力的增长。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为一个国家文化生产力的质量、能级和规模,它是由大规模的文化产业及其文化贸易活动来体现的。文化软实力的制胜之道,在于把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经济创新、体制创新等结合起来。
当今世界上,主要国家纷纷探索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模式。其中的美国模式,正如约瑟夫·奈在2010年末复旦大学的演讲中所指出的:“美国的软实力仍然强于中国。大国企图运用文化和宣传来建立软实力从而加强它们的优势,但是,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非政府所创建。美国的软实力依赖于多种多样的资源。”美国吸收全球多种资源,倡导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自由、民主、平等、竞争、科学等观念,利用全球化的资本和贸易网络,再输出大量的文化产品。近年来,美国核心版权产业占GDP的比重保持在6.5%,整体版权产业占GDP的比重保持在11%,全球规模最大的20家视听企业中,美国拥有7家;在入选世界500强的10家文化娱乐媒体企业中,美国拥有7家。
而欧盟建设文化软实力则有别于美国的模式,重点在于把文化作为跨越国家的无形纽带,推动欧洲一体化。欧盟的精英们强调:欧洲一体化的基础不仅是经济和地缘,更是共同的文化:包括古希腊文明、基督教传统、自由民主理想,共享价值观等。欧盟以文化推动欧洲一体化取得诸多进展,包括从1985年开始发起评选“欧洲文化之都”,先后有40多个欧洲城市获评,在全球获得广泛反响。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战略既要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又要形成独特的根据和动力。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目标,是顺应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建立与国家综合实力相适应的精神支柱、创意源头、支柱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全球性的文化强国。这一目标包含两个方向:一是服从国家战略目标即和平崛起,中国文化建设不是自给自足、自我封闭,也不是霸权扩张、强势推广,而是体现中国利益与人类利益的一致性,中国的文化建设有助于建设“和谐亚洲”、“和谐海洋”、“和谐世界”,体现中国文化建设对当代世界文化格局的贡献、补充和推动;二是体现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式,即中国走向强大是通过和平方式而非霸权掠夺。所以,中国所追求的世界大国,必定内在地要求它是一个最有吸引力和亲和力的“文化大国”,中国必将要通过大量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贸易等,向全球传播中国的文化理念,这就需要形成中国文化在内容创新力、产业贡献力、传播亲和力、民生服务力等方面的示范作用,让全球有识之士,认同和跟随以中国为代表的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伟大事业。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在“讲故事”、“创魅力”方面也逐步后来居上,既突出了以和谐为主导的科学发展观,又吸收了中华民族“和合”传统,还采取了现代传播的技术和方法
2 和谐主题奏响在东方
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的核心之一,是打造核心价值观念,提升文化凝聚力,树立民族自信心,加强中国文化在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中的认同度。文化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力获得广泛认同而不是通过强制手段来达到目的的软性力量,是一种基于核心价值观念而实现的文化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崛起的模式和核心价值观念,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模式有巨大的区别。美欧发达国家大多是以基督教精神为引导,依托市场经济的力量,通过对全球市场的剧烈扩张积累大量财富,而奠定了现代化的基础,英语是美欧普遍采用的世界性语言,英语正是通过美国文化的全球化传播而成为全球第一大通用语言。这使得全球许多国家的人士在认同中国崛起模式方面,存在很大的障碍。
更让人深思的是:在全球普遍承认中国经济增长势不可挡的同时,中国和其他国家民众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度存在很大差异。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在做了大量调查之后写道:“中国人之所以与众不同,有强烈的自豪感,其根源并不在于近代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经历,而在于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所拥有的悠久历史。”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以强大的凝聚力、坚韧不拔的自信心而闻名于世。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多次强调:“软实力说到底,就是一种叙事的能力。在当今的世界局势下,我们更多考虑的不是谁的军队捷报频传,而是谁讲的故事引人入胜。而中国政府现在显然在努力成为讲故事的高手。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都是非常精彩的好故事。”所谓“讲故事”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在英语中的“故事Story”不是“事实Fact”,所谓的“讲故事”指在认识事实的基础上而进行精神创造的能力,它具有创意、想象、情感和构造的特色,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文化产品包含而且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群体利益,也超越了真和善而在更高的意义上达到美。所以,“讲故事”的核心是提炼广泛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魅力的能力,是文化凝聚力之核心所在。
美欧日等大国在善于“讲故事”和积累文化魅力资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富有抱负又关注慈善事业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到全球最大的网络销售公司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从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到蕾切尔·卡逊的那本呼唤人类尊重大自然的名作《寂静的春天》,从痴迷无数人的“哈利·波特世界”的小说家J·K罗琳;到日本人以东方智慧与才智讲述的阿童木到聪明一休、《千与千寻》,影响了东西方的千百万民众。而2011年10月英年早逝的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其格言已经传遍世界:“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成你生命里的最后一天,你将在某一天发现原来一切皆在掌握之中。”他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军人物,而且是一个讲“美国故事”、传达“美国精神”的高手,他对提升美国文化软实力的贡献是巨大的。
近年来,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在“讲故事”、“创魅力”方面也逐步后来居上,既突出了以和谐为主导的科学发展观,又吸收了中华民族“和合”传统,还采取了现代传播的技术和方法。
2011年在深圳举办的大运会,突出了“世界之门”的形象,开幕式上每次“开门”的寓意都不同。第一次开启的是世界之门,迎来来自世界各国的参赛运动员;第二次开启的是文明和知识之门;第三次开启的是未来和梦想之门,打开通往青春和理想的道路。这同样是向全世界讲“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魅力的成功实践。
如果一个国家无法形成大量的创新内容,那么,这些通路就如同一个国家建立了高速公路网,却只能运载别国的货物一样,它在全球文化竞争的格局中就逐渐被边缘化了
3 以创新开启活力之泉
从文化的本质意义上说,文化成果的最高价值在于创新,即突破前人成果而贡献新的理念、内容、产品、形式的能力。文化软实力视野中的创新能力,包含了创意、创新、创造。有鉴于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文化软实力的创新活动,既是“渠道取胜”,又是“内容为王”,两者相辅相成。今天,文化产品在全球传播和营销的速度和密度正在惊人地增长。第一代互联网在全球传输一份信件的速度是0.03秒,比国际电话和传真传输快了100倍,而第二代宽带和第三代移动互联网在全球传输图像、视频和音频的速度又是第一代互联网的100倍以上。文化创新既是“渠道取胜”,又是“内容为王”。如果一个国家无法形成大量的创新内容,那么,这些通路就如同一个国家建立了高速公路网,却只能运载别国的货物一样,它在全球文化竞争的格局中就逐渐被边缘化了。英国学者查尔斯·兰德设计了一个五重奏公式,指出创新是全世界人民都认可的文化硬通货:“好奇心(curiosity)、想象力(imagination)、创意(creativity)、创新(innovation)与发明(invention)这五个关键词,构成了无懈可击的五重奏。”
中国古人云:“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针对全球性的创新潮流,中国要把开发科技含量高、创意含量高的文化项目,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步骤。大量事实证明:在科技和创意之水相互交融,大力实施科技带动战略的沃土上,文化创新之花会灿烂开放。
文化软实力的创新开发,必须通过传承遗产与包容创新的双重路径来实施,既要注重传承文化历史遗产,又要激励面向未来的开发创意,既要注重延续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之根,又要以世界性的包容胸怀,让多元文化进行激荡碰撞。人类文化生态的奇妙特点是:近亲繁殖往往会逐渐退化,远缘杂交才能繁育良种;本地人看家乡多受局限,世界人说中国才能新意迭出;陈陈相因往往让人兴味索然,转换视角会在刹那间迸发创新的火花;创新的思想由于多元的沟通而萌生,产品的设计由于智能的互动而得以迸发。在全球化的时代,哪一个国家和城市能够集聚最多的各国创意精英,并且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和服务,哪一个国家和城市就能集聚更多的文化生产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文化中心。
近年来,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都提供了令人鼓舞的案例: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由中国的文化艺术工作者主导,向全世界传播了一个开放、和谐、古老而年轻的中国。而奥运会的开幕式表演作为中国国家文化工程,邀请了日本时装设计师石冈瑛子担任服装设计师,她为奥运会开幕式表演设计的孔子三千弟子之高冠长袖博带等服装,获得海内外观众的广泛好评。
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本土文化——多元文化、历史经典——前瞻设计的交融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上海世博会促进了中国演艺、会展、新闻、网络、广告等产业参与全球化的合作与竞争,举办了1万多场各类演出和时尚展览,邀请全球240多个参展单位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共同参与世博会的展出,与来自589家境外媒体机构的3500位专业人员,来自国内713家媒体机构的9000多位专业人士共同进行有关上海世博会的多层次、多方位信息传播;上海世博会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博园联合国馆内发布了联合国成立65年来第一部有关文化的世界报告《着力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间对话》,显示上海已经成为全球重要文化成果发布和展示交流的标志性大舞台。2010年4月30日晚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亮点之一,就是把长江、多瑙河、密西西比河与尼罗河做了交融性的全新文化诠释,上海芭蕾舞团、辽宁芭蕾舞团、美国旧金山芭蕾舞团的155位演员如行云流水,把《蓝色多瑙河》与《长江之歌》的主旋律经过重新编排后表现得如梦如歌。这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所赞叹的:“上海世博会召开之年恰好赶上联合国的‘国际文化和睦年’……我们将重新强调各文化间的平等地位,并再度确认文化多样性带给人类大家庭的种种益处。”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不但要把全球范围内的多元文化内容进行组合,也意味着要吸取多种文化科技模式、多种文化贸易路径、多种文化管理技能的长处,形成文化产业的规模优势。这将是在更高水平上的产业创新和业态组合,必将给中国文化建设带来活力如潮、创意如风的美好前景。
报载文章标题为:看谁讲的“故事”引人入胜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