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解读“中国现象”的主导权
2011年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青年学者专场举行
日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2011)学术年会青年学者专场在上海社科院召开。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东方青年学社联合主办,主题是中国学术百年路(1911-2011)。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潘世伟、市社联党组书记沈国明、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等出席会议并致辞。
潘世伟希望青年学者努力肩负起推动上海成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学术重镇”的使命。为此,他提出:一要有坚定的价值追求;二要忠诚于学术;三要培育团队意识;四要有抱负,在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本土化”的过程中取得解读“中国现象”的话语权、主导权和专利权。
在主题发言阶段,复旦大学教授刘建军回顾和评述了中国政治学的百年进程。他认为,中国人对政治有着特殊的理解,强调“内外、轻重、礼法、上下、名实、干枝、体用”,而西方社会更多的是谈及政体、自由及民主、人权等概念。其原因在于,传统中国“天下太大、个人太弱”,导致人们对于身家和天下事物无力关心乃至轻视。要改变这一不足,关键是推动政治学知识化进程,从历史中寻找支撑,从哲学中寻找智慧,从科学中寻找方法。
“如果把哲学比作大厦,人们要进去只有两个途径,一是走前门,但前面常常富丽堂皇,还没真正进入大厅可能就会被华丽装饰所迷惑;二是走后楼梯,远离干扰却也许能更直接进入哲学圣殿的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顾红亮以德国学者威廉·魏施德所著的《通向哲学的后楼梯》一书为引,形象阐释了哲学实践和哲学活动切忌“误入歧途”的重要性。他说,哲学家不应一味地在书斋里做思辨研究,而要多走向日常生活,把哲学实践跟人格培养、德行修行联系起来。
复旦大学副教授高帆在“引入与再造:经济理论在中国的百年嬗变历程”为题的演讲中提出,未来中国经济理论的发展方向,一是从广泛性引入到选择性引入,二是从被动式改造到主动式建构。
“现在,只要有人对某个社会问题谈了一些看法,他就成了社会学专家。连最基本的理论问题都没有弄清楚,就敢于在经验层面上大量运用,这是非常可怕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文军对中国社会学发展现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坦言,目前国内社会学家更多的是对西方理论做一些测试、检验、修补,理论建构自主性还远远不够。特别是,经验研究“过密化”和理论研究“疏散化”的矛盾长期并存,助长了“泛社会学”的不良趋势。(记者 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