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两年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借参加东盟区域论坛之机,在曼谷向世界宣告“美国回来了”。日前,正当世界聚焦欧债危机,希拉里又在《外交政策》撰文阐述了美国未来十年的亚太战略,为美国“重返亚洲”勾勒了具体的路线图。根据美国人所描绘的图景,今后十年,美国外交战略的任务之一将是把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大幅增加的投入锁定在亚太地区。
在上海交通大学日前举行的“第三届中日美关系论坛”上,来自中国、日本和美国的50多名学者及官员济济一堂,共同探讨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与中日美关系。
美国“重返亚洲”——“伪命题”还是新战略?
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是本届论坛的一项核心议题。与会者注意到,目前美国政府正在把战略重心向东转移,重新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存在和影响。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首次出访即强调了美国身为太平洋国家一员的身份,称“亚洲的未来与美国国家利益休戚相关”。2010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夏威夷也发表了“亚洲的地区架构:原则和重点”的演讲,明确表达了美国希望介入地区性事务的意愿。
“这一系列外交行动已使得美国外交重心东移的战略轮廓日渐清晰。重申美国在亚洲的战略存在和领导地位成为美国亚太战略调整的首要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李薇说。
根据与会学者的解读,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内容主要包括,支持一个更广泛意义上的东亚共同体概念,积极参与地区的多边经济、政治和安全机制,发展地区制度建设的长期战略以应对亚洲发生的变化;激活美国联盟网,把处理传统安全挑战与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结合起来;对中国政策的重新定位和调整,在对华关系上奉行现实与实用性的政策;在东南亚实施“巧实力”外交,大范围地扩大与东盟国家的交往、合作与政策协调。
美国何以高调“重返亚洲”?与会者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一种观点认为,美国“重返亚洲”的说法需要辨析。一些人认为美国“重返亚洲”是个伪命题,因为美国从未离开亚洲,何来“重返”?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比如上海社科院亚太所所长刘鸣、日本同志社大学教授加藤洋一等在会上指出,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是一个已经开始的过程,所谓的“重返亚洲”并不等于战略上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根据另一种观点,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在某种意义上的确具有新的内容。
与会者一致认为,中国国力的迅速上升与地区影响力的扩大是此番美国外交战略调整的关键背景。随着中国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的增强,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表现使得美国的实力和发展模式受到怀疑。“美国对此深表忧虑,尤其这还关乎下届总统选举。”一位美国学者坦承,美国亚太战略的“中国指向”较为明确。
在另一些学者看来,美国“重返亚洲”具有多重战略目的,并不仅仅针对中国。2008年,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被视为华盛顿共识的“死亡”,不仅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而且也引发了全球政治格局的震荡和秩序的重组。美国认为东亚存在巨变的可能,因此借“重返亚洲”挽回亚洲盟国日本、韩国的离心倾向,阻止“亚洲价值观”的扩散,并转嫁美国国内政治危机。这些学者认为,在多重战略考虑之下,任何试图改变现状的亚洲国家都将成为美国密切关注的对象。
中日美关系——变化中的政治表情
中日美三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三个主权经济体,三国还互为重要的经贸伙伴,相互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交往。中日美关系是亚太地区乃至世界最重要的三边关系之一,对亚太地区的经济、安全及多边合作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中日美之间的关系互动,决定着东亚形势的演变和地区格局的基本走向。美国“重返亚洲”后,探讨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对中日美三边关系的影响是论坛的另一大主题。
在诸多先进工业国经济滑坡、政治动荡的背景下,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美国是世界的希望还是衰落的根源?历经地震海啸灾难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日本,还有复苏的希望吗?转型过程中的新兴大国中国,是世界前进的引擎吗?
本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中日美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三国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折射出不同的政治表情。
中国学者普遍认为,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将给中国周边的利益,尤其在东亚经济一体化和解决地区热点与历史遗留问题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带来各种消极影响。美国的介入使得美日、美韩和美国-东盟国家之间的军事联系进一步加强,东盟、韩国等国在中美之间的游移投机行为会增多,中美在东南亚等地的影响力竞争会加剧。
对日本而言,正如一些日本学者,如日本庆应大学教授安田淳、日本PHP研究所研究员前田弘子等所指出,美国“重返亚洲”已使日本新政府对美外交迅速大回转,日本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重要性得到凸显。在这种态势之下,日本对华更多采取了利用美国遏制中国及利用中国与周边矛盾扩大自身影响力的政策。
上海外国语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武心波进一步指出,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充满逻辑矛盾。美国的大国政治性格在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之间发生了严重的裂变:一方面是积极主导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渴望通过全球治理克服资本主义危机;另一方面又退回到传统的游戏规则中,与全球主义指向背道而驰。由于当前国力所限,美国“重返亚洲”可能加速美国国力的衰竭,也给中日美三边关系的调整增加难度。
在美国亚太战略调整背景下,中日美间的战略博弈的未来走向如何?就此,多名学者指出,出现战略对抗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中国并不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美日两国也不愿与中国搞僵关系。中美、中日间的相互依存进一步加强,三国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特别是在维持朝鲜半岛稳定上有共同利益,中国在维护海上权益方面审慎节制。中美、中日间经过一番磨合,达成战略妥协,建立新平衡的可能性较大。
如何走向共识——寻求战略层面默契
将对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及其影响的观察纳入亚太区域、乃至全球战略层面的考量,尽可能地走向并接近共识,以促进中日美三边关系向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是本届论坛的重要目标。针对三国关系的消极和负面因素,与会学者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同济大国的意图和能力,对于中国崛起给地区和全球秩序带来的影响应当有客观全面的判断。而如何构筑一个健康默契的中日美关系,不仅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夏立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李薇等学者强调指出,正确认知中国及正确定位中日美三边关系是关键。对于中是中日美三国的事情,更是国际社会的事情。国际社会客观看待中国的发展,适应转型后国际体系所形成的全新战略格局至关重要。中美日三角关系要实现良性互动,就必须尽快走出传统的政治逻辑,自觉提升到两个空间层面展开合作。
中美关系具有全球层面的性质,与会学者普遍呼吁要理性、客观看待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虽然美国突出了它对东亚和中国崛起的重视,在战略上和战术上加强其防范的一面,强化了软遏制措施,但此举并不等同表明美国已经把其主要的战略资源与工作重心转移到东亚。传统现实主义仍然是美国最基本的外交政策取向,在许多全球性事务方面,美仍然需要并寻求中国的合作。
在探索中日美三边关系与亚洲地区的未来时,与会的中日美三方学者普遍达成共识,认为在中日美三国之间还存在不少矛盾,但是相较以往,三国之间的共同利益也有了很大增长,合作变得更为必要。 (本报见习记者 吴宇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