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温州借贷风波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警示

日期:2011/11/08|点击:45

 “温州借贷风波”在媒体的放大作用之下,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有不少人认为,“温州借贷风波”实际上是企业脱离实体经济,追求投资回报率高的房地产、股权以及其他衍生产品的结果,是产业空心化的一种表现。这一结论正确与否,在此不作详细分析与判断。笔者认为,“温州借贷风波”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有以下几点警示作用。

一、如何建立和完善产业投资风险预警机制,诱导企业的投资决定。中国经济经过长期快速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挑战。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身还无法做到及时把握、判断以上两种环境的变化,需要产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也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在内的各种力量为其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这种信息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企业在“信息泛滥”时代的投资方向,尽可能地避免投资风险。

这次“温州借贷风波”的背后,可以说也有不少企业由于对市场信息误判而导致企业经营盲目扩张的因素。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推进产业投资风险预警机制建设。通过这种机制的建立,使企业界与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做到信息“共有、共享”。

二、重视完善政策的整合性和连续性,减少企业的投资风险。温州有几家进入新能源(太阳能电池)产业的企业,在此次金融风波中倒下,成了“跑路”的典型。实际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政府的政策体系不完善,缺少整合性和连续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正是因为政府出台了政策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有不少企业进入了这一行业。但两年之后,这些企业也因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结果、银行资金供应的中断而“牺牲”。这表明,政策体系的不完善,政策之间的整合性和连续性的缺失,可能会给投资者造成伤害。

三、融资制度创新,改善中小企业长期投资环境。 “温州借贷风波”也使企业的“短贷长投”问题凸显,即短期贷款用于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我国缺少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长期发展的融资体系,绝大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是通过“短贷长投”来完成。这种投资模式,不但融资成本高,也容易造成企业投资资金供应的中断。上海应率领在中小企业长期投资方面进行一些制度探索,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转变喜“新”弃“旧”的观念,通过转型与升级共推产业发展。过去我们强调产业转型升级时,更多的是关注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而对传统产业的产品高端化重视不够。这种观念应该扭转,做到两者并举,共同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长期、大规模的投资,而且技术门槛也高,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风险较大。而传统产业,虽然面临各种竞争的压力,但仍有发展的空间。上海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在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企业面临的各种成本压力可通过经营管理方面的创新得到缓解。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还应高度重视传统产业链向高端发展。一方面要诱导企业正确理解和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过度干预倾向。

五、把握形势变化、防止产业空心化。 “温州借贷风波”出现后,有人担忧沿海地区是否走向产业空心化。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即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包括劳动成本、土地成本、社会成本等)的大幅上涨、对外经济摩擦的加剧等,沿海地区的产业确实存在转移现象,而且这一趋势不可扭转。但会不会与上世纪80-90年代的日本一样,出现产业的空心化、或企业将大部的生产基地转移出去的情况,目前还很难说。我们应该及时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分析环境变化对产业转移的传导机制,防止产业在短期内出现大规模的过度、过快转移。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