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陈洁10月25日报道: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的积极推进、网络文化的突飞猛进、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家庭文化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今天召开的文化体制改革与家庭文化发展研讨会上,专家呼吁大力发展海派的、科学的、大众的家庭文化,提升家庭发展能力,为增强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挖掘“被埋没的莫扎特”
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苏颂兴介绍了英国的家庭与学校共同实施旨在激发孩子文化创造欲望的“发现才能计划”。据悉,在不同年龄的孩子中,英国政府已斥资2500万英镑为他们实施该计划,并且还将陆续投入3.32亿英镑用来支持课余合唱队、管弦乐队和各种表演,挖掘“被埋没的莫扎特”。在已开设的各类各种层次的讲座中,有1000种与电影有关,超过350种与电视相关,还有近1000种课程与电子游戏和数字技术有关。家庭与学校一起有的放矢地培养孩子对文化艺术的浓厚兴趣。
文化艺术熏陶下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如今伦敦的创意产业异军突起,凭借着每年210亿英镑的产出值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全球1/4知名游戏研发工作室将总部设在伦敦,2/3的国际广告公司的欧洲总部设在伦敦,这和近十年来英国父母概念了“养育观念”以至“成才观念”,鼓励孩子学习与文化相关的高等职业技术密不可分。伦敦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从工业之都到金融之都、创意之都结合的优雅转身,也向世界展现了英国家庭教育中孩子文化创造灵感的释放、人的自由发展,也展示了一种现代家庭发展的能力。
青少年附属于家长?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董小萍提出,青少年的主体需求和主体利益是家庭文化建设的核心议题之一。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去年开展的“上海青少年发展需求调查”显示,充足睡眠是青少年最迫切的健康需求,1/3的调查对象希望有足够的睡眠时间。2007年6月1日实施的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学校和家长必须保证中小学生睡眠时间,这是我国首次将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列入法律。2009年《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法案》对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做出明确规定,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这就需要父母发挥监护人的作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孩子充足睡眠。
调查同时显示,四成孩子希望减轻学习负担,减负是满足青少年教育需求的关键。初中生渴望减负的比例比高中生高出3.1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尽管上海高考录取比例接近90%,但对优质资源的竞争激烈并提前到对优质高中教育的竞争。与减负呼声相伴的是青少年对自主学习的期望颇高,三成学生希望“从提高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兴趣的“被学习”不但影响学习效果,而且导致青少年逐渐丧失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探究的精神,这是家庭文化建设关注的症结所在。
青少年最不能容忍的遭遇中,选择比例最高的三项是“假期我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爸妈未经我同意就拆了我的信件或看了我的短信”、“有些老师用言语贬低我”;近1/4的青少年表示有过因“父母的疏忽而使我受伤”的经历。可见,青少年渴望受尊重和被保护的权益意识强烈,然而要完全确立青少年在家庭中的主体价值,摒弃“青少年附属于家长”的观念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关于海派文化有很多种说法,在复旦大学谢遐龄教授看来,核心就是理性主义,而理性主义的本质就是尊严、尊重。人的一生有2/3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教对孩子的一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专家指出,目前,社会已经进入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生育高峰,也就是第二代独生子女正在陆续降生,未来家庭发展能力将特别注意纠正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失误,孩子的自理能力教育、特长教育、道德和责任感的培养教育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作者: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