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四城市探讨“公共文化参与”

日期:2011/10/14|点击:17

“香港·台北·上海·深圳:城市文化交流会议”今日在深举行年会

四城市探讨“公共文化参与”

昨日,记者从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获悉,“香港·台北·上海·深圳:城市文化交流会议”将于10月14日至16日在深圳举行年会。

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士芳告诉深圳商报记者,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公共治理与文化参与”,四座城市的与会代表将围绕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案例分析,并共同展望未来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此外,会议期间还将举行“城市DV短片展播”,每座城市都将播出来自官方和民间的短片各10分钟,并由知名学者、资深媒体人做观后点评。

截至昨晚记者发稿,来自香港、上海、台北的与会代表已相继抵达深圳并注册报到。今日,代表们将赴龙岗鹤湖新居、龙岗文化中心、观澜版画村和石岩外来工博物馆参观。15日至16日,代表们将在关山月美术馆参加主题会议。

四城市文化交流已有14年

记者了解到,“香港·台北·上海·深圳:城市文化交流会议”由香港当代文化中心、台北表演艺术联盟、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和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参与,以四座城市轮流主办的方式,每年举办一次,迄今已走过14年的历程,探讨交流过“创意工业、艺术与教育”、“城市文化资源:政府与民间”、“文化产业与观光”、“城市文化的公共性”、“文化发展与文化空间”和“城市理想与文化发展”等多个主题。

香港当代文化中心主席荣念曾介绍,该文化交流会议自1997年创办以来,将四座城市的文化界及关注文化交流前线人士集中到一起,成为一个主要由民间和学术文化组织策划举办的创意互动聚会。作为中国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交流实验室,该会议打破传统学术会议、论坛的常规,尝试设计饱含创意的会议方式,促成了一次次跨城跨界的对话。近年来,四座城市的主办单位都以灵活坦率的方式培育跨城文化工作者的互信,在此基础上不断互相观摩学习,并在辨证中回馈到各自城市的文化发展中。

曾多次参加该文化交流会议的台湾著名评论家南方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该会议使四座城市的文化创意人士能够定期交流,更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文化界人士。

理论与案例共同呈现

在今年的年会中,与会代表将围绕“公共治理与文化参与”主题进行探讨。其中,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助理教授司徒薇将做题为《知识分子与社会参与》的报告;来自台北的新故乡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廖嘉展将以“从桃米社区桃米生态村”为例,讲述“一个多元跨域合作的公共治理模式”;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任一鸣介绍《间性空间与城市文化活力》的观点;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立青则会分享《文化参与和市民共同体的构造》的报告。

杨立青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了他对本届年会主题的部分观点。他说,与以经济纽带建立起来的社会联系比起来,“文化纽带”将在深圳市民共同体的构造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比如早期简陋的‘大家乐舞台’就受到了打工者和普通市民的热情欢迎和积极参与,它不仅缓解了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而且也塑造了城市的公共空间,塑造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和共同体的生活。”在杨立青看来,对公共文化生活的广泛参与,不仅有助于更多城市互动空间的出现,更有助于某种“共享文化”的生成。

据了解,在案例分析环节,来自台北的云门舞集舞蹈教室执行长温慧玟将会讲述云门“蓝天教室”的故事,上海市卢湾区文化局副局长张小平会介绍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管理新模式,而深圳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创始人之一李迪则会着重介绍发生在深圳的民间阅读故事。记者 钟华生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