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历史和现实的庄严使命:振兴中华

日期:2011/10/10|点击:96

历史和现实的庄严使命:振兴中华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程伟礼 聂筱谕 杨晓伟 施之昊

100年前,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率先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这一激动人心的口号将广大中华儿女团结起来,为民族解放和复兴事业而前赴后继,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起点。中国共产党人接过这一历史“接力棒”,在伟大历史征程中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探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路径和心态,齐心协力推进民族复兴伟业,是对辛亥革命100周年最好的纪念。

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与本质内涵

近代社会,古老中华帝国的政治体制和文化内核承受着猛烈的外来冲击。由此,一部多灾多难的中国近代史生发出两条线索:一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东渐史,二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和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啼血抗争的奋斗史。面对这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任何一支政治势力要想力挽狂澜,显然需要走“救亡”与“启蒙”的艰难道路。辛亥革命正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的积极尝试。

就其实质来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是从半殖民地到独立平等、从封建专制到民主共和。这一理念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对内既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力倡各民族平等基础上的民族国家主义,含有强烈的革新民族交往关系的意义,也在一定意义上强化和拓展了中华民族的内涵。在对外层面,来自民族共同体外部的强力入侵惊醒了中国人的“天朝”迷梦,“华夏中心论”的世界主义观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逐步由近代国家主义观念所代替。中国是万国中的一个,只有在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激烈竞争中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争取民族国家从半殖民地到独立平等目标的转换成为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

不过,起初革命党人的基本思路不是用民族革命的形式去向列强抗争,而是幻想得到近代化的始作俑者——西方“先生”的帮助和引导。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不敢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只是在美好的政治幻想数度被残酷现实无情击碎、收到苏俄政权释放出的政治善意信息后,才最终转变思路,认识到“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是孙中山积一生革命之经验所得出的真理性认识。

与此同时,列宁提出要揭露帝国主义列强“打着建立政治上独立的国家的幌子,来建立在经济、财政和军事方面都完全依赖于它们的国家”等目标。因此,在支持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时候,“不提‘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而改提民族革命运动”。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最终促成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诞生,成为探索中华民族真正独立运动的新思路和新起点,也埋下了只有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前途才能救中国的历史伏笔。

从封建专制到民主共和是民族复兴的另一大目标和本质内涵。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引进西方的民主、共和、人权等启蒙理念,打破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内涵,为中国人后来坚定地选择社会主义民主开了一个好头。这些基本的启蒙理念,使得“三民主义”在当时思想混乱的中国社会起到了凝聚人心和政治动员的作用。虽然未能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但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从传统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

民族复兴的历史探索与实现路径

中国革命“始于辛亥革命,成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伟大革命事业与革命精神的真正历史继承者。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作了高度评价,指出:“孙先生的三民主义纲领与统一战线政策,实为处在半殖民地国家的大革命家对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不但如此,孙先生的伟大,还在他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革命毅力与革命精神,没有这种毅力,没有这种精神,他的主义与政策是不能实现的”。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了对辛亥革命目标的继承与超越。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同时,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被迫的、屈辱的、非正常的所谓对外开放不同的是,起航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自主的理性抉择,是中华民族强大与自信的表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得出的一个历史真知是:中国应该对外开放,但首先应该赢得独立的民族国家地位,以一个受尊重的国家平等地与世界各国交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

同时,为了适应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中国必须进行对内改革,改革那些已经不适应变化了的新实际因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经过3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治国理念:指导思想上,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经济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既利用资本,又“节制资本”;要市场经济,不要“市场社会”;既重视做大蛋糕,又注重分配正义。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政治文明原则,走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相结合的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主权的完整性、统一性;同时,努力探索与开拓人民参与的政治文明新路径,确保人民民主权利的真正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民族复兴的应有心态与重要职责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围绕本世纪上半叶“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宏伟目标,明确要求全党“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这是我们在民族复兴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健康心态。

首先,勇于变革不动摇。回顾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在唐宋两朝,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长期占据世界前列,而在明清两代,我们民族开始走上漫长的由盛及衰之路。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和措施”。

其次,继续创新不懈怠。当代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成就面前有两种态度:一是依然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另一种是妄自尊大的“暴发户”心态,似乎一夜之间又以泱泱大国自居,似乎“一切古已有之”,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已经蕴含了现代世界发展的全部智慧和民族复兴的全部要素。对此,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的本质是创新,因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实践正在朝前发展,不允许我们“朝后看”。

最后,奋发有为不折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社会、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指导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是科学发展的理性之路,走在这条路上,我们要奋发有为不折腾,不允许翻来覆去、忽左忽右、举棋不定,这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就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会严重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总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中华民族经历了近代以来近百年的 “沉睡”已没有时间折腾,也不允许反复,我们只有沿着科学发展这条经过理性思考和实践检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才能在本世纪中叶真正达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