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区“撤二建一”让人重新思考渐被淡忘的商圈——“八仙桥”如何回归市民生活?
八仙桥,是一座桥吗?不止新上海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就算土生土长的80后、90后,对此也会茫然。
八仙桥曾是与徐家汇、五角场齐名的商业圈,位于原卢湾和黄浦区的交界处。上周,在上海华夏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八仙桥研讨会上,专家提出,城市发展不妨从文化记忆中寻找出路。
空间形态一直在变
“八仙桥的空间形态一直在变化。”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郑祖安查阅1875年的上海地图表明,如今的云南路当时就叫八仙桥街;1917年有了大世界,八仙桥的区域缩至西藏南路西边,东边属于大世界。
抗战时期,大批人口涌入八仙桥,这里日渐繁荣,成为老上海市井文化的集聚地。此时的八仙桥北至延安路,与人民广场相邻,南至淮海路,东至西藏路,西至龙门路、望亭路、普安路。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旧区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八仙桥失去了原来的特色。
从文化记忆找出路
近年来,不少城市在经历了大拆大建之后,出现了“千城一面”。
中科院院士郑时龄说,城市要怀旧,是为了寻找历史文化记忆,这份记忆牵引着城市独特的精气神,并由此带来多样性、吸引力和创造力。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雪敏说,行政区划的变更(即卢湾、黄浦两区“撤二建一”),可否是八仙桥地区研究开发的一次契机,能否借鉴新天地、田子坊的开发经验,探索发展新思路?
如今,上海高楼数量是东京的3.5倍。瑞安集团董事长助理周永平说:“当高楼不再是追求目标,城市就要从文化记忆中寻找出路。假如八仙桥能回归市民生活,那将是更高层次的回归。”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