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来,中国的和平发展一直是全球和平发展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崛起和发展的组成部分,是与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互利共赢基础上的合作发展和共同发展。
上世纪后期,东亚出现了以韩国、新加坡及中国的台湾和香港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上世纪80年代,这些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到9%左右,并由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随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也紧追不舍,上世纪80年代东盟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8%。上世纪70年代末,亚洲最大的国家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1981年—1988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0.1%,是当时世界各国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进入90年代,东亚地区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更是达到了10%甚至13%,成为引领亚洲高速发展的火车头,而周边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也成为中国发展的坚实依托。
进入21世纪,全球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以不可逆转的趋势迅猛推进,这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还体现在话语权上。2000年以来,发达国家年均增长幅度仅为2.52%,而发展中国家则为6.36%,大大超越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中国的增长幅度更在发展中国家中名列前茅,与其它新兴经济体互相促进。20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经济危机扩散到全球后,新兴经济体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仅仅过了一年,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就开始引领全球复苏。从全球整体来看,经济复苏于2009年第二季度始于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很快扩展到其它新兴市场和新兴经济体。在巴西的引领下,拉丁美洲各国的经济复苏随后也呈现出强劲的势头。美国的复苏虽始于2009年第四季度,但始终徘徊不定,欧洲一些国家则深陷主权债务和财政赤字危机。总体来看,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复苏直到2011年中仍摇摆不定。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亚洲新兴国家对全球经济复苏及后续增长的引擎作用得到普遍认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宣称,2000年,31个发达成员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60%,但到2030年将萎缩至43%;到了那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GDP的全球占比将达到60%;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发达国家软硬实力下降,新兴力量综合实力上升,国际格局向相对平衡的方向发展。相应地,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内的份额正在增加,发言权逐渐增强。
中国的迅速发展是全球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亚洲新兴经济体崛起和发展的组成部分,并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时甚至是引领作用。当然,在崛起和发展过程中,中国与其它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可能会产生矛盾和竞争。但中国与其它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始终是主流:在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更加民主和公正的多极世界秩序,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共同推动制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改革方案,切实提高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以客观反映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等。首届“金砖国家”峰会发表的联合声明就强调,世界需要一个更稳定的、可预测的和更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后的金融和经济结构应该采取更为民主和透明的执行决策过程等。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虽处于不同的地理、文明区域,却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也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具有特色的丰富经验,因此,它们的互补互鉴必然会散发出绚丽的光芒。
(作者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理事会副主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