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聚焦文化隐患 破解文化难题

日期:2011/08/22|点击:6

信息缺失损害公信 中国式慈善:透明为何这么难?

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日前推出的捐赠信息发布平台上,人们终于可“一窥”善款的来源和去向。然而许多人依然感到“不解渴”:为何个人捐款去向公开要设定数额“门槛”?历年善款使用情况何时公开?使用效果究竟如何?这一系列问题引发的疑惑是:中国式慈善的透明之路为何这么难?

弊端:信息披露缺失,损害慈善公信

记者采访发现,与近年来快速扩大的捐赠规模相比,国内慈善事业信息公开的步伐明显落后。

民政部数据显示,2006年社会捐赠总额首次超过100亿元,而2008年、2010年已两度突破1000亿元。

长期研究慈善问题的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卢汉龙说,公众关注的慈善信息,包括慈善机构负责人及团队背景、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办公行政成本比例等。而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显示,完全不披露和仅少量披露此类信息的慈善组织比例高达75%。

有关调查发现,近九成受访公众对信息公开不满意。“这应引起全社会的警醒。”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主任刘佑平指出,信息透明是慈善组织的生命力,只有信息充分公开,才能维护公众对慈善的信任与信心。

症结:善款“只见来时路,不见去时踪”

作为捐赠者,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我捐的钱物用哪去了”,遗憾的是经常不得而知。

公众最希望了解慈善组织的业务活动信息和财务信息。然而监测结果表明,慈善组织对筹款用途、项目实施效果、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等财务信息最为“吝啬”。

2010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显示,逾半数受访公众会经常捐款捐物,但近九成受访者表示从未收到过慈善机构的信息反馈。“汶川地震发生后单位统一募捐,我捐了2000元,到现在也没人告诉我钱花哪儿去了。”上海市民高民说。

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国内不少慈善捐赠款物的使用,要经过“申请-立项-层层划拨”等复杂流程,存在周期长、环节多、效率低、透明度差等突出问题,对捐赠者的反馈更是无从谈起。

他认为,慈善公益事业通常经历几个阶段,一是公布捐款数量;二是公布捐款运用的进展,并向捐款人及时反馈;三是信息的分类、加工,生产出相应的信息产品。“现在中国的基金会有一部分到了第一个阶段,很少有基金会可以做到第二阶段”。

期待:脱去行政外衣,回归社会本位

目前,我国慈善事业与发达国家间差距巨大。社会以及业内越来越感受到信息不公开对慈善事业的制约。

王振耀说,国内大多数公募性慈善组织或多或少带有行政色彩,参照行政机关的标准运行,在信息公开方面缺乏动力和压力。

在方向上,慈善组织应尽快脱去行政外衣,回归社会本位。王振耀说,汶川地震大大激活了全社会的慈善要素,“80后”等年轻慈善群体涌现,网络等新兴传播媒体手段兴起,“全社会正形成一个拉力,把慈善组织拉回到社会的怀抱之中”。慈善组织应迅速顺应这种“拉力”,及时“归位”。

在环境上,要尽快改变慈善管理“有‘法’无‘办法’”的尴尬现状。专家提出,现有法律法规对慈善信息公开有原则性的规定,但缺少详细操作规范和细则。是否公开信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慈善组织的道德自觉。应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操作办法和标准,对慈善信息公开等形成刚性约束力。

在监管上,尽快改变“第三方”缺位的现状。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卢汉龙认为,应逐步建立起包括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行业自律组织、媒体监督、捐赠人和公众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体系和项目评估机制。

中国慈善的“透明之旅”已经起步,但路还很长…… (叶锋 周婷玉 胡浩)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