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夏 阅读之城 ——2011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昨开幕
今年起,上海书展升格为全国性书展。
今年起,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的举办时间,将固定在每年8月第三周的星期三开幕。
一座书香弥漫的城市,一个全民阅读的节日。
记得去年上海书展上,知名作家莫言就曾说过:这个夏天,城市因阅读而更加美好。上海书展已经跨入第8个年头,大众、城市与书香每年一次“美丽的约会”。
昨晨开幕,离9点正式开馆还有一个小时,已有百余读者在上海展览中心门口排队,心有期待,风雨无阻……
“书香上海,时间开始了”
“书香上海,时间开始了。早安,读友们!”昨晨6点19分,新浪微博用户“上海书展您会看”发帖,口吻徐缓,亲切自然。
这位个人资料注明在出版局工作的网友,实际身份是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阚宁辉。
阚宁辉昨日告诉记者:今年上海书展作为全国全民阅读活动的示范平台,为读者准备图书15万余种,各类活动超过400场,凸显倡导阅读、引导阅读、推动阅读的功能,打造“阅读之城”。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昨日上午,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签售会还有5分钟,现场已经排起长队,百余读者几乎占满了约
作家陈村昨日下午4点多作为嘉宾要参加《新课外语文》推介会,但他欣然提前出门,先到勒克莱齐奥作品朗诵暨文学交流会,“去听一小时再转场。”
作家赵丽宏昨日下午也参加了这场交流会,他说这位诺奖得主与中国读者的交流“有深度、有水准,有的读者还能直接用法文和作家交流,非常可贵”。
“外头风雨交加,我们展区读者却比去年多。”中华书局发行相关负责人李忠良观察到一个细节,“许多读者手里拿着伞,并都细心地用袋子包得严严实实,就怕雨水沾在新书上。”
7岁的琪琪和母亲昨日冒雨赶到本届书展亮点、“上海国际童书嘉年华”展区,海量少儿图书让即将入学的琪琪连呼“开心”;满头华发的退休中学语文教师蒋娟英是上海书展的常客,她与同事组成了读书会,每年都来参加书展;昨日下午3点,等待美国总统奥巴马之弟马克·奥巴马签售的读者,从底楼中央大厅绵延到了楼梯上;昨日下午2点多,李忠良和他的同事们忙得还没顾上午饭……一幕幕场景,无不诉说着这座城市的人们并未淡忘的文化追求。
日前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发布 《新媒体环境下上海市民阅读现状调查报告(2010—2011)》显示,深度阅读上海市民仍然首选纸质出版物。
“永远匆忙的上海人”?这个繁华都市里的人们也追求着沉静、徐徐的阅读之美。
“大家”的节日
阚宁辉曾经通过“上海书展您会看”的微博为今年上海书展征拟公益宣传广告语。
最终,广告语之一确认为“我们的书展,大家的节日”,正是源自微博回应的其中一条“我们的书展,市民的节日”。
名人是“大家”,广大读者也是“大家”,上海书展为广大读者服务,为全国服务,为全民阅读活动和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服务。
腹有诗书气自华。确然,繁华都市完全可以从阅读中寻找到另一种生活状态:朴素,厚重,博大。
上海社会科学院
重庆是今年上海书展的主宾市。而“主宾”概念引自国际著名书展——法兰克福书展。2008年起上海率先在国内书展中推出,以更好地为全国服务。
重庆出版集团发行总监吴向阳介绍,重庆为本次书展共带来800余种图书,“作为主宾市,我们展区位置上有优势,位于显眼的一楼大厅,活动安排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配合,比如开幕式后第一场活动,就是我们带来的纪实文学 《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签售会。”
首次参加上海书展的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雨说:“弥漫在书展中的人文气息令我印象深刻。读者的年龄层次分布非常广,无论老人、年轻人还是孩子,都专心阅读,访谈会上有许多老同志还会主动提出疑问。我想,书展上读者表现出的对文化的渴求,对文化修养的重视,和上海的城市开放度和包容度是分不开的。”
“最美的书房”
为上海书展积攒人气,是阚宁辉一直在做的。昨日他转发了一条网友帖子——“最美的书房”。
上海书展能否成为“最美的书房”?
上海书展一年一个进步,虽受两万多平方米的场地面积所限,但始终对阅读氛围、阅读品位有坚守,同时积极借鉴海内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从实际出发拓展创新。
比如同期打造中国书业馆配年会暨图书馆高层论坛,组织全国200多家出版社和500多家大学及公共图书馆,开展团购业务和学术交流;比如拓展到上海书城及各区县大型网点、图书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博库书城、大众书局、季风书园以及新华一城网、九久读书人网等;比如上海星尚频道、上海广播频率首次在书展现场设立演播厅,东方网、新浪、上海热线、搜狐等网络媒体也设立直播室……通过书展的汇聚效应,优化城市阅读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已是第5次参加上海书展的主持人曹可凡感慨:“上海书展,文化气息日益浓郁,一届比一届好。”他说,有些老观众他甚至都已认识,“只不过,书展是否应为读者提供一个安静、秩序井然的环境?这样读者才能静心仔细挑选心仪的好书。”
“动”、“静”分离——这是个问题。尽管本届上海书展的展馆布局更加注重人性化,进行了合理有效的“动”、“静”分离,但采访中仍不乏读者、出版人、作家向记者提及。
“上海书展对市民的精神生活很重要,可以成为上海文化追求的标志之一,但我始终觉得有些嘈杂。我认为,书展不一定要很热闹,其意义也不在于卖出多少书,而应该是读者和好书之间的媒介。”赵丽宏曾参与台北书展的一次签售会,在签售时和读者交流,“即使只有一两句,也是件愉快的事。而这次勒克莱齐奥一个上午就签了约千本,和读者之间根本没机会说什么。”
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谈起了香港书展,他记忆犹新的是,一次同样的两位知名学者对话活动,在香港书展举行时效果不错,而在上海书展却人来人往、有些喧闹,以致一名学者抱怨“头晕”。
郏宗培说:“从国际视野看,世界规模最大的法兰克福书展以版权交易为主,上海书展的定位不太一样,它由沪版图书订货会发展而来,既保持了图书交易订货功能,又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活动,成为普通爱书人的阅读节日。这样的选择,注定上海书展首先是多元的,其次是亲切的。那么能否做得更好?能否让读书的气氛更静一些?相信上海书展会越办越好。”
记者手记
推动全民阅读 把便利读者放第一位
上海书展已经走过7年,上海书展的影响力和口碑是靠一年一年的实践和努力积累起来的,今年上海书展升格为全国性的展会,并且成为全民阅读的示范平台。上海书展的规格上去了,对书展的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比较香港书展,上海书展还能有什么精益求精的地方?香港书展的最大特点是把便利读者放在第一位,进出线路清晰分明,场内路线回旋有序,专业保安几步一岗。这样的安排,甚至一直延伸到书展举办地附近的天桥、楼宇通道、地铁口、巴士站、轮渡站。为避免人群拥挤和混乱,组织方将会展中心的自动扶梯做了单向行驶调整,有供读者歇脚休息的场所,读者进和出井然有序,绝对不会发生人流对冲。记者曾就这个问题请教上海市新闻出版界业内人士,他们认为,香港书展10万平方米的展示空间,是上海书展2.2万平方米的空间所望尘莫及的。的确,物理空间有限制,但香港书展的服务仍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我对香港书展印象最深的是布局规划的细致,以及“动静分离”做得特别好。听讲座有独立讲厅,签售有专门的互动区,展馆内有专门一层是儿童区,互不打扰。还有,香港书展的服务更“人性化”,比如购书速递服务;车船地铁延长运营时间;儿童优惠票价;不同时段入场不同票价;团体票优惠;提供超级书迷证,书展期间无限次入场;提供口罩和酒精、洗手液;还印刷了上百万份的书展地图,详细标明会场地形和每个活动的时间、地点、嘉宾等。还有,在通往展馆的地铁和天桥上都有醒目的标示,为读者观展指路……记得香港贸发局总裁助理叶恩泽曾自豪地说:“在固定的空间里,要让每一位书迷都能感到安全和舒适,服务经验是我们的优势。”
跑了那么多年的书展,我还有一个想法,今年上海书展精心组织策划了400场读者见面会、报告会、讲座,让大众读者有机会与名家“面对面”零距离交流,这对于推动全民阅读确实可以起积极作用。但也听到很多读者反映,因为活动多,时间安排上有冲突,不得不在那么多的活动中精挑细选。他们期盼,平时也能多一些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亲近阅读、热爱阅读的活动,除了有热热闹闹的“读书节”,还能有更多细水长流的“读书日”。 本报记者姜小玲 林环 实习生陈吟文 金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