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已经走过90年伟大征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同时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鉴往知来,信心和责任俱在,豪情与动力共存。
建党90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以贯之的红线。我们党一直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如果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的经典概括,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实际上就是新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表达。在传播、阐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和理论家,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立和巩固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才情。其中,郭沫若、范文澜等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面;冯友兰、冯契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面;孙冶方等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同时是一个党和理论界学术界携手并进、相得益彰的过程。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一批又一批知识分子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党的伟大事业中,这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至今这仍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党保持蓬勃生机的精神源泉。
建党90年,我们党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保持社会主义理想不变的前提下,党积极、有效引导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走出一条既不是过去的计划经济,也不是西方资本主义,而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此过程中,党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质疑和争论,处逆境而弥坚,得顺势而不骄,端正目的,放开手脚,保持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尤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在处理各种重大而复杂的问题上形成了动态平衡的方法和艺术。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正是动态平衡的具体体现。当然,中庸之道、动态平衡的价值理念并不意味着采取实践步骤时左顾右盼、举棋不定,而是强调在发展成果的共享上、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注意统筹兼顾、劳资两利、城乡平衡、内外统一。
世界上没有现成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市场经济的经验,这客观上就需要探索精神和创新品格。党的90年历史启示我们:不断创新和终身学习是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大关头,我们党都要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更是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我们作为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学以立人,学通古今,学以资政,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尽绵薄之力。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