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文史委和上海社科院组成课题组,对“持续发挥世博影响力、提升市民文明素养”进行重点调研 世博养成的文明习惯如何“保鲜”
世博会的举办使上海市民整体文明素养有较大提升。2010年8月末完成的“上海市世博城市文明指数”第七次测评显示,上海城市文明指数全面提升,首次跨越90大关;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9月“世博后上海市民心态调查”表明,84.1%的市民在“世博会提升市民素质”上感到满意,高于市民对基础建设、城市形象、公共事业、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满意度;市政协文史委和上海社科院组成的课题组在徐汇、静安、长宁、闸北、杨浦、奉贤等区县开展了“2011年上海市民素质小测量”,结果显示95.2%的受访者认为现在上海市民文明素养比世博之前有提高。
市政协文史委和上海社科院在联合完成的调研报告中指出,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对上海市民文明素养的提升起到了催化作用,若要使市民在世博会后继续保持这种状态,政府的引领示范、志愿者作用的发挥必不可少。
世博回顾 发挥政府引领作用
此次调研结果显示,许多受访市民把“政府‘尽责尽心’,使世博精神家喻户晓”看作世博成功举办的重要保障。世博期间,市委要求“办一天世博,改进一天工作”,找差距、找问题、找隐患,实事求是解决问题。在市委的严格要求下,政府听取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提出的建议并及时改进工作,由上而下推进世博会举办。同时,上海在全社会范围进行大规模的市民文明素养教育,对文明办博的影响做了地毯式的宣传,例如开展“三五行动日”活动,进行区县文明指数测试评比等,通过一系列教育宣传让市民了解世博、走进世博,增强市民对世博会的认同度,并实现内在自律。
调研报告认为,政府的服务保障作用对促进市民文明素养提升效果尤为显著。调研座谈会上,园区工作人员介绍了世博园区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世博会刚开始时排队问题比较突出,插队现象较严重,针对这个问题,园区发动志愿者用软绳疏导游客,提示游客排队参观,但是效果不好,最后采用的钢结构护栏强制游客排队,基本上解决了排队参观问题,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排队时间较长,游客无处休息,只好席地而坐,另外天气较热,游客乱丢擦汗纸巾的现象严重。针对这两个新矛盾,园区在护栏旁安装钢管或长木条座,供游客排队时倚靠或坐息,并在护栏上扎垃圾袋,供游客丢垃圾,解决了排队及排队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委员们认为,市民文明素养的培养需要客观条件,政府要给市民提供必要的支撑道德标准的社会环境,这是市民文明素养提升的土壤。
建议 管理机制上做文章
调研报告认为,迎世博期间,政府“办一天世博,改进一天工作”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机制,确保了有序管理,约束和规范了市民的不文明行为。在建设“服务政府”过程中,要把世博会政府工作模式,如部门联合执法、综合管理等做法坚持下去,及时将世博期间的一些临时性管理措施以政府规章形式固定,变成常态管理措施,实现“世博中”和“世博后”城市管理的无缝衔接。
调研报告认为,世博期间市民文明素养的提升,与城市管理者严格执法不无关系。需加强社会规范的常规执行力来巩固办博文明成果,动员全社会力量继续保持市容市貌整洁、窗口服务规范、社会和谐有序,避免市民认为政府只在重要时期搞运动、搞突击,形成平常时期无所谓的心理暗示。
提升公职人员自身素质
世博期间,政府的“尽责尽心”态度,不仅促成了世博园区文明秩序的形成,也赢得了市民的认同。在日常工作中,政府公职人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品行操守等也会影响到群众的行为模式和城市的文明程度。为此建议,政府提倡的、要求广大群众做到的事情,党员干部应该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并比普通市民做得更好。政府要定期地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和培训,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
为市民素养提升营造环境
调研报告指出,市民文明素养的提升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周边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同时人们文明素养提高后也会反作用于环境,使环境变得更加优美、更加有序,世博会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为此,政府应从营造制度环境、道德环境、舆论环境,改善生活环境,培育代际影响的积极因素等方面来规范、引导市民行为,促进文明素养的提升。
从营造制度环境上来讲,可整理完善现有的文明行为规范,结合实际将重要部分上升至地方法规。同时借鉴学习新加坡经验,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监督、管理、曝光甚至是处罚力度。
在道德环境的营造过程中,应以正确的道德观教育市民,可以在社区、区县层面由市民自己评选“道德公民”,在市层面开展“星级道德公民”评比活动,以“道德公民”引领市民行为,提升市民素质。
同时利用多样化的宣传手段营造舆论环境,比如使用漫画、动画等形式将上海市民的文明习惯,特别是世博期间市民的一些文明行为在公交电视、楼宇电视、社区电子显示屏、互联网等平台上反复播出,增强市民自豪感。政府还应当充分运用组织资源,创设活动载体,开展各类以提高市民文明素养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提高文明素养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调研报告还提出,世博会加大了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为改变市民旧有的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市民文明素养打下扎实基础。政府应该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继续投入,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比如增加公共交通车辆的数量、合理地设计公交线路等等,为市民提高文明素养提供物质基础上的保证。
世博回顾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2010年9月“世博后上海市民社会心态调查”的数据显示:88.2%的市民对志愿者队伍感到满意,87.8%的市民对志愿者服务感到满意。
上海世博会共计动员各类志愿者200万人次以上,涉及平安世博、交通文明、清洁城市、文明游园、窗口服务、市民巡访、世博宣传、社区服务八个方面,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基本涵盖城市公共场所和市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志愿者以自己的文明形象示范、引导了全体市民的文明行为,形成了全民动员、“人人都是志愿者”的志愿行动同城效应。调研中,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发现,志愿者已不仅仅是一种身份标签,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力量,其对提升市民文明素养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力量不应忽视。上海世博会留下的精神财富之一,是上海市民普遍接受和认同了“志愿”精神。
建议 优化志愿服务发展环境
调研报告提出,要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理念,营造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尤其要注重宣传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志愿服务的先进典型。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手机等大众传媒的作用,普及志愿服务知识,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形成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文化环境。学校是开展志愿服务教育的重要阵地,建议把志愿服务精神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次,要形成一种包括法律扶助在内的制度保护环境,建议借鉴各国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加快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对志愿者独立行动中的社会定位、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安全保障、纠纷处理、政策扶持、管理部门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为志愿者行动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健全志愿者工作机制
调研报告提出,在世博之后的城市建设中,应该为志愿文化建立起一套涉及招募、培训、运作的成熟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从到工作落实,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志愿进程。把志愿组织从最初官方的组织倡导,转变为民间自发的行为,培养志愿文化生存的土壤。
具体建议为,积极培育扶持志愿者组织发展,鼓励利用“体制外资源”发展志愿者组织,引导市民自发参与志愿者服务;规范志愿者的招募和注册,注重队伍建设,不仅要建设学校、社区志愿者队伍,还要动员企业员工等社会各类人员参与志愿者队伍;要建立科学的志愿者培训机制,加强志愿者的系统化培训和专业性指导,提高志愿者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拓展志愿服务的领域,丰富志愿服务的内涵,着力开发重点项目和特色项目,通过志愿者岗位分类,增强专业化服务;完善志愿服务评价和激励机制,为志愿服务提供各方面的基本保障,把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
培育市民的志愿精神
志愿精神的培育,有助于全社会文明素养的提升。建议把当前学校开展的“养成性教育”范围扩大、要求提高,把认同志愿精神作为“养成性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再逐步扩展到全社会,通过“小手牵大手”活动,提升社会对市民素质重要性的认识,让市民在“社会养成教育”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个人素质。
要重点培育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议科学评估学生的志愿行为,并将评估结果与升学、就业等挂钩,鼓励更多的学生加入志愿者队伍。通过学生志愿者广泛持久地开展各类文明志愿行动,引导市民养成文明习惯。本版文字/刘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