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当我接到通知,要来给毕业生讲几句话的时候,脑子里就回旋着这么几句歌词。是呀,没想到呀,居然这么快!过去曾经有人说:“青春和关于青春的知识,我们不可能同时拥有。”学生时代的美好,当你还在做学生的时候,往往是感受不到的;只有在学生时代消逝以后,才可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滋味。
可以想象一下,七八年或者十多年后再相见,将发生什么情形呢?同学们会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有些人从事领导工作,有些人经营企业活动,有些人承担学术研究,也有些人处理普通的事务。出现分化是必然的,那什么才是对得起母校、对得起自己的成功呢?对于成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而且也应该有自己的标准。我今天尝试抛砖引玉,提出两条标准。同学们可以推翻它,提出自己更好的标准。
我的两条标准,一条是向内的,那就是真正明白自己内心的要求,岁久日深还能保持当年的锐气。前一句表明他没有迷失自我,毕业后一直在进修;后一句表明他没有被外部世界所损耗,仍然有着可贵的棱角。还有一条是向外的,那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他能够相对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我认为一个人应该努力工作,以此来回报社会,并获取自己生活所需要的资用。然而,如果他的工作给朝九晚五的规章制度限制死,那我认为他还不够具有创造性,换句话说,也就是不够成功。
这两条标准,前者是软件,要求比较高;后者是硬件,要求相对低一些。完全做到比较难,但我希望大家有所参照,至少做到其中一条。即使只做到了一条,我相信他的内心生活不会太差,经济条件也不会过低。我期待有这么一天,出差到某地去,那里的学生打电话来说:“老师到了呀,我想明天下午来看望您,谈谈这些年我经历过的事情,想明白的一些道理。”如果他还是像今天这样积极热情,在我的眼中,他就是成功了。
(本文为作者在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级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