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中国不能被美国困死在亚洲

日期:2011/07/11|点击:30

长期以来,美国东亚战略和对华战略一直将中国视为一个地区性大国。   面对来势汹汹的美国,如果中国只是纠结于美国在东亚的围堵,而不着手在欧洲、非洲、中东等世界其他地区的战略经营,将会失去更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正在推动中国加速成长为一个全球性的大国。

 

长期以来,美国东亚战略和对华战略一直将中国视为一个地区性大国,战略主旨是防止中国崛起后挑战美国在东亚的领导地位。但奥巴马“重返”东亚战略和介入东亚领土争端则可能将中国推向迅速成长为全球性大国的轨道上。

中国寻求和平发展的战略一直将经略周边视为重中之重,所谓“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已经清楚表明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中的轻重缓急、战略关键和战略依托。中国外交也始终坚定地推行这一方略,大力推动与东盟国家和日韩的域内经济合作,无论后冷战时代的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美关系如何波折动荡,安邻、睦邻、富邻的周边外交始终是中国对外战略的主线,也始终是中国外交中的亮点。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所放大的中国崛起效应引起了美国及中国周边国家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出于对衰落的恐惧,美国虽然多次声称,中国的崛起与美国的利益并不一定是相悖的,但却加速推进全球战略重心东移,强化在亚太的军事存在,加强对华战略防范和战略塑造。周边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国家也挑起了事端,谋求在中国尚未完全崛起的时候将其侵占中国的领土权益合法化。美国为达到借助这些争端实现主导东亚和塑造中国的战略意图,越来越深地介入到牵制中国的东亚争端中,给中国经略周边的和平发展方略带来了直接的战略干扰和牵制。

从舆论和政治上,美国不断散布中国自信论、中国挑衅论、中国袒护朝鲜论、大国欺负小国论等等。2009年到2010年间,美国舆论掀起了妖魔化中国的新一波浪潮。

从经济上,美国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TPP)发展与亚太国家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关系,美国还加入到东亚的经济合作框架中,抵消中国不断上升的经贸影响力,在经济上重塑美国的领导地位。

从安全上,美国在宣布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的同时,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在关岛的军力部署,高调介入钓鱼岛和南海岛屿主权争端,袒护盟友,无视事实,纵容越南对中国南海权益的侵蚀。延坪岛事件后,美国趁机组建了针对中朝的美日韩三边军事合作。美国还大力发展与中国同样有边界争议的印度的合作。

凡此种种,都表明美国重返东亚的战略着眼于重塑其领导地位,其手段是通过打压中国近些年在东亚地区积累起来的影响力,压缩中国在东亚的经济空间和安全空间,尤其是中国快速成长的海上活动空间。这给寻求和平发展的中国带来了重大的战略干扰。

毫无疑问,中国仍会将对美合作作为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美国给中国周边带来的战略干扰也给我们带来了三个困难。

第一,寻求和平发展的中国该如何对美国的战略干扰做出回应,如何在坚定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及国家利益上和确保周边和平环境的可持续性上达成一致。第二,如何继续推进中国与周边的经济合作。与中国关系一贯良好的周边国家,通过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来获得自己的繁荣和经济利益,但却寻求与美国的合作来获得安全保证,来提防中国。美国的重返战略暴露出东亚领土争议的复杂性,也迫使中国反思一味地强调经济合作和联系而回避矛盾,到底是确保了中国的战略机遇期,还是积累了更大的冲突动能。第三,中美达成战略谅解的可行性。美国极其担忧中国在东亚替代其领导地位,那么寻求重塑领导地位的美国能多大程度上接受中国在东亚的兴起。

对这些问题解答实际上也是对中国周边战略的重新定位,或许,跳出东亚地区领土争议的局圄,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是应对美国战略干扰和牵制的更不错的选择。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也无法对另一个国家实施战略围堵。美国的力量正在全球其他地区收缩,但却在东亚不断聚集。面对来势汹汹的美国,如果中国只是纠结于美国在东亚的围堵,而不着手在欧洲、非洲、中东等世界其他地区的战略经营,将会失去更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正在推动中国加速成长为一个全球性的大国。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亚太所副研究员 )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