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伟大的诞生

日期:2011/07/04|点击:68

主持人:我们今天是在一个神圣的场所,探讨一个神圣的命题。 90年前,正是在这里举行的一场会议,开创了开天辟地的伟业,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历史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上海为什么会成为党的诞生地?让我们一同在熊月之先生的演讲中寻求答案。欢迎他为我们演讲《伟大的诞生》!

中国近代史专家、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熊月之:

建党前夕,独特的区位优势,使上海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拥有其他城市无可替代的集聚功能

各位来宾下午好!在这个神圣的地方,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无论是政界要人或者是平民百姓,都会一遍又一遍地提出一个问题:上海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这个问题也许每个中学生都能回答,假如高考出这道题目,很多学生都能得满分。答案很简单,三句话:第一句话,因为上海是工人阶级的大本营,1920年的时候,上海就有将近60万的工人,占全国工人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难道不应该在这里诞生吗?第二句话,因为上海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基地。第三句话,因为上海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集聚的地方。答这三句话,老师一定会给你满分。

但是,我在这里还要再问几句,上海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为什么会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基地?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集聚的地方?我想,这个问题就不是一般的中学生能回答得了的。在今年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作为一名历史学者,常常有人向我提出这个问题。于是我就用我自己的专业知识做了一些回答。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讲。第一,上海有它独特的区位优势。我们打开中国地图就会发现,上海正好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正中,位于万里长江的入海口。如果中国是一个内向型的国家,那这个位置不是很要紧。但如果中国是一个开放型的国家,那这里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最中心点。

晚唐以后,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就转移到了南方,转移到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明清两代,江南地区成了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方。这个地方的读书人多,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多。那个时候,最能够反映中国文化的地方,就是江南。

由于上海处在这样一个独特的位置,在近代交通方面就凸显了它的优势。在我们党诞生的前夕,上海已经有了四大航运系统,这是其他任何城市都不具备的。一是沿海航运系统,北到天津、大连,南到香港、广州。二是长江沿江,可以一直到达重庆。三是内湖系统,通过密如蛛网的江南水道,江南、上海的人和物都可以非常顺利地进出上海。四是外洋航运系统,那时从上海到日本和东南亚的船运都非常发达。中国其他城市,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有上海这样独特的区位优势。

上海在近代迅速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城市。 1843年开埠的时候,上海在中国城市中的排名是第12位。那时候的上海并不是最大的城市,但也不是一片荒滩。到近代以后,上海非常快地发展起来,到1900年时,已经成为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了。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的1920年,上海已有250万人口。当时的中国有5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一共有10个,第一是上海,第二是广州160万人口,第三是天津90万人口,第四是北京86万人口,再后面就是杭州、福州、苏州等。那时候,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它的人口体量是第二、第三大城市人口的总和,等于三个北京、五个苏州。

城市在人才、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集聚功能是不言而喻的。那时的上海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在整个中国的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集聚功能,是没有其他城市可以替代的。上海之所以有50多万工人,是因为这里有那么多的工业基础,有那么多的企业,这个都跟城市密切相关。

奇特的政治格局,使上海在晚清后就形成了有钱人多、有闲人多、文化人多、大官多的特点

第二,上海有奇特的政治格局。自从1845年之后,上海有了英租界、法租界、美租界,后来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租界对上海、对全国来说,影响都很大。

近代史上,中国一共有26个租界。除了上海,其他城市也有租界,天津有9个租界,汉口有5个租界,镇江、九江也有。但是上海的租界跟它们的不一样,上海租界的体量特别大,形态也不同。就体量而言,上海的法租界加上公共租界的面积,是全国其他二十多个租界面积总和的1.5倍。

上海租界里住了许多外国人和外地人,租界的存在给这座城市带来了非常独特的特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是“一市三治”,在这里有三个“上海”,第一个是公共租界的上海,第二个是法租界的上海,第三个是华界的上海。这三个“上海”各有自己的管理机构,各有自己的政权,各有自己的警察系统、交通系统,甚至连电压都不一样,有的地方是115伏,有的地方是220伏。租界与租界之间形成了一个一个的缝隙,缝隙间的城市管理很难。几个完全不同的政权之间形成的缝隙,也就是城市管理的薄弱之处。

从全国来讲,那时上海是清政府管不了的地方。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发表《革命军》,就是在上海,他们公然反对清政府,要进行革命,清政府想抓他们,租界一开始不同意,后来同意了,但必须在租界里面审判。最后,他们一个被判了三年,一个被判了两年,也就是应付一下。蔡元培、吴稚晖在上海举行演说,在公共租界一共被抓了6次。巡捕问他们有没有私藏军火,有没有杀人放火,只要没有,就把他们放回去。

因此,上海这个地方就成了全国的一个“缝隙”,这个缝隙虽然小,但是影响非常之大,这使得上海跟其他地方很不一样。在晚清,一批又一批人在上海举行了很多的活动。在章太炎、邹容之前有康有为,还有于右任,他当时在上海办《民呼日报》,后又改为《民吁日报》,宣传反清革命,晚清政府根本管不了他。

晚清的时候,上海就变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到了民国依然是这样。在民国初年,不论是中华革命党,还是后来的国民党,都要利用上海这个地方。清朝的遗老遗少反对共和,反对民国政府,很多活动也是在上海这个地方进行的。因为在上海,他们只要不进行激烈的活动,租界就拿他们没有办法,这都与独特的政治格局有关系。

上海还有一个独特之处是我们今天很难理解的,那就是安全系统的市场化,或者说保卫系统的市场化。政客也好,大商人也好,不按照政治级别,也不按照官位大小,而是按照钱给的多少来排位,钱给得越多,你得到的保卫级别就越高。比如说像罗先生这样的人钱很多,(转向罗康瑞)(全场笑)就可以给你高官政要那样的保卫系统。那时候在上海,就是看钱不看官位,很多人就利用这个特点,在上海安身。大家要知道,在战乱时代,什么都没有安全重要。

由于上海独特的政治格局,越来越多的政客聚集到这里,还有很多大官把钱存放在上海。因此,上海在晚清以后形成了几个“多”:第一是有钱人多,第二是有闲人多,第三是文化人多,第四个是大官多,从晚清到民国都是如此。这个独特的格局对各方面的影响非常之大。

特有的文化氛围,使上海汇聚了许多先进的思潮,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就是在上海

第三点就是上海特有的文化氛围。上海在近代以前,就是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近代以后,特别是1850年以后,由于太平天国在苏浙一代打仗,很多文化人被迫来到了上海,因此上海在1860年后,文化人一下子多了起来,西方文化也大量地传播过来。我统计了一下,整个晚清,中国出版西方书籍的出版社一共有120家,其中86家是在上海。新的学说、新的思想、新的制度,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等等,都是由欧美先传到上海,再传到中国其他地方去的。

尤其是新学说。晚清时候的新学说、新思潮有三大代表,第一是洋务思潮,第二是维新思潮,第三是革命思潮,都是在上海发轫。维新思潮最有代表性的两份报纸,《万国公报》、《实务报》都是在上海出版的。晚清时候宣传革命思潮的有三个地方,日本、南洋和上海。革命思潮里最有代表性的报纸,比如《苏报》等都是在上海办的。

晚清的时候,许多先进的思潮都是一步步从欧美传到上海,然后再传到全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早就是在上海。1898年,上海就出版了《泰西民法志》,其中非常详细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899年,《大同学》在上海出版,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学说。到20世纪,书报杂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就更多了。这个趋势一直到建党以前都持续着。

大家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跟新文化运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新文化运动的爆发点是在北京,但是新文化的火炬是在上海点燃,然后传递到北京的。 1919年北京大学兴起新文化运动,那是因为蔡元培先生到那里当校长,蔡先生把一批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学者引进到北京大学,比如陈独秀、胡适以及一大批在北京大学活动的学者,他们之前都是在上海活跃的新派人物。

那时候,新文化运动宣传的白话文、妇女解放等,在清末时候的上海已经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它们在上海没有引起大的冲突,是因为上海这块地方得西方风气之先。但北京大学原来是一个保守传统的地方,新思潮一进去,新旧冲突就形成了大的事变,这个火炬传到北京,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1919年的时候,陈独秀因为在北京散发传单,被军阀政府抓住,关了九十几天,放出来以后没有行动自由,就到上海来。到上海,他就自由了,那时候上海的政治气氛跟北京是很不一样的。那时,中国知识分子不成立共产党则已,要成立的话,只有上海最为合适。

最后,把上面三点归纳起来:上海独特的区位优势、奇特的政治格局、特有的文化氛围,有这“三特”,才会有红色的起点。正因为有这“三特”,上海才会成为工人阶级的大本营,会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基地,也会成为追求民主、追求光明、追求中国富强的那批先进知识分子的集聚地,于是中国共产党就在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上诞生了。我就演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熊先生从历史学角度,用三个“特”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必然性,也让我们体悟到伟大的诞生同时也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谢谢!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