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速300公里,飞越长江天堑!30日下午,随着正式开通的京沪高速列车在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上呼啸而过,跨越长江的“中国速度”再次提升!普通公路桥、高速公路桥、高速铁路桥……跨越长江的每一次速度之变,都是新中国飞速发展的有力见证,也意味着给长江南北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静悄悄的“咽喉”工程
与京沪高铁正式开通各式热闹的庆典相比,作为其“咽喉”工程的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似乎显得有些沉默。它静静地注视着高速列车载着满怀欣喜的乘客,从长江上奔驰而过。
然而,低调并不能掩盖它的重要与伟大。
大胜关,位于南京境内的长江东岸,因1360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此击败陈友谅大军而得名,此处江流险厄,自古以来为南京的江防要塞。如今,一座崭新的淡蓝色大桥在这里横跨江上,庞大的钢铁身躯由巨型桥墩支撑,大桥的主拱则像两个巨大的驼峰屹立于汹涌的江水中。正是这座大桥支撑了京沪高速列车以300公里的时速飞越长江
从北京到上海,高速铁路必须要借助大桥跨越长江。经过众多专家十多年的论证,根据沿线的总体布置,结合水文勘测资料及南京市总体规划,铁道部最终选择了在大胜关修建高速铁路桥。
2006年8月4日,被视为京沪高速铁路全线技术含量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重点控制性工程动工建设,2009年9月28日合龙,2011年1月11日正式通车。为了确保京沪高铁的顺利通车,大桥的建设方解决了无数难题。大桥的钢梁总重量达8.2万吨,相当于国家体育馆“鸟巢”用钢量的两倍、武汉长江大桥的四倍。在克服自身重量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六列火车同时以全速通过大桥的最大荷载。因而,必须建造足以支撑起桥体和列车运行的巨型桥墩。
中铁大桥局大桥局大胜关大桥项目经理文武松列数了大胜关大桥的多个世界第一:世界首座六线铁路大桥、主跨336米世界上用类级别跨度最大的高速铁路大桥、世界上设计荷载能力最大的铁路桥……
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高难度的建设工程,“中国速度”让世人震惊。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前主席、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伊藤学等9名桥梁专家到大胜关长江大桥参观后,对大桥的下部基础结构和钢梁架设公益表示钦佩。他说,目前中国的桥梁建设规模、技术水平,特别是大跨度桥梁的建设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
让国人引以为傲的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如今正载着高速列车,横跨长江天堑,连接起大江南北的人们。而桥下不断奔腾的长江水则见证着不断被更新的中国人跨越天堑的速度。
征服长江天堑的梦想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是中国人不断征服长江天堑取得的伟大成绩的一个缩影。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万里长江哺育了亿万中华儿女,孕育了璀璨的长江文明。然而,自古以来,长江又是横亘在南北方人民之间的天堑,历史上多次出现划江而治的格局,给人们的经济文化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修建大桥打破长江天堑的阻隔成为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就曾提出“以桥或隧道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为一市”的设想。
新中国成立后,梦想的实现变得越来越近。1957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座横跨长江的桥梁——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圆了中国人民多年之梦。征服长江天堑的新历程由此开启。
1968年12月,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的公铁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由于大桥工程刚上马时,便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加上当时的苏联政府撤走专家、中断钢梁供应,所有的一切都要靠我国自行解决。后经过多年奋战,我国建设人员最终攻克了一系列的世界难题,在美国专家认为不可能建桥的地方建成了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成为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象征。
截至目前,长江从上海至宜宾江段建成和在建的大桥(包括隧道)已经超过了60座。原交通部总工程师凤懋润介绍,随着桥梁建设由长江中上游向下游推进,江面越来越宽,必须要求桥梁跨距越来越大,工程建设难度也就越来越大。一座座大桥在长江上架起,也让中国的桥梁建设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如今,仅南京一地,就已建成了长江大桥、长江二桥、长江三桥、长江隧道、大胜关铁路桥,另外长江四桥也正在建设过程之中。78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佘子清说,从轮渡到大桥,他等了36年;从大桥到二桥,他等了33年;从二桥到三桥,他只等了4年。这两年隧道、高铁又都通了,过两年长江上还要通地铁。“过江的速度不断加快,从隧道过江只要5分钟,听说坐高铁连1分钟都用不着。”佘子清激动地说,“长江不再是天堑,倒成了南京的‘内河’。”
抢抓速度之变带来的新机遇
跨越天堑的速度之变得益于不断发展的经济和日益进步的科技,也必将促进长江南北地区更快更好地融合,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作为跨越长江天堑的第一条高速铁路,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铁30日正式通车,这条连接环渤海与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陆上高速通道,大大缩短了江苏、上海、安徽、山东与首都北京之间的时空距离,人流、物流、信息流在这些区域的快速流动,从而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为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表示,高铁开通后,无疑将缩短城市彼此间的距离,加快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流动,促进两大城市群的联动,形成同城化效应。
和沿线众多城市一样,对于京沪高铁带来的发展机遇,长江中下游的重要城市、江苏省会南京市不仅见机早,行动也快。花费180多亿元的南京南站的建设就采取有力的举措之一。据南京市副市长陆冰介绍,南京南站是整个京沪高铁中独立批出的项目之一,基本由南京市政府出资建造,它将帮助南京更好地抓住高铁带来的机遇,成为南京连接周边城市的新“血泵”,同时将变成整个城市捷迅交通网络的新中心。
作为京沪高铁沿线重要枢纽站,南京南站每天将有100多趟高铁动车组途经或到达。这将大大提升南京在全国交通网络中的位次。记者了解到,南京将紧紧抓住高铁带来的人流、信息流,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产业,从而加速发展方式的转型。
南京市还将依靠大胜关长江大桥建设两条过江地铁线,预计其中的一条将于2014年第二届青年奥运会之前开通。南京市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不断提速的过江通道将大大缩短南京江南、江北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整个城市的统筹发展。(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6月30日电)新华社记者蔡玉高、邓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