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实现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密不可分。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形成了从国情出发有利于赶超的发展导向型市场经济体制,规划了东中西部优势互补持续推进的发展进程,构筑了各级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和人民群众追求富裕的两大动力,创造了各地间积极有益的发展竞争机制与纠错创新功能,从而全面构建了国家迅速崛起的体制架构与战略道路。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而国内外经验教训又告诉我们需要利用市场经济机制,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的必然性与科学性。中国所构建的是“发展导向型”市场经济体制,即政府引导和干预市场,利用市场活力推动发展目标的实现。更具体地讲中国所构建的是“区域发展导向型”市场经济体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注重发展导向,各地区都具有强大的发展动力与经济职能。这正是从中国国家经济规模巨大、发展要求紧迫这一基本国情出发的一种体制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制定了一个梯度推进的发展战略,形成经济发展巨大而持久的内在动力。对外开放从沿海地区开始,首先形成了两个大规模生产要素流动:一是国际资本向中国流入,二是中西部劳动力向沿海地区流动。两大流动创造了中国第一轮高速发展的奇迹。沿海地区的迅速崛起导致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结构差异,又形成了地区间互补发展的新动力。在东部地区成为“准发达板块”并致力于提升产业结构后,中西部又出现了几个“新兴经济体板块”,形成了新的经济圈与增长极,推动国家大发展的势头再度显现。两大板块的互补互动已经构成中国经济新阶段上高速发展的重要机制。
通过放权让利支持各级政府推动发展,通过各项改革鼓励广大民众脱贫致富,是我们党为国家经济发展所构建的两大动力。“政府主导”即“强政府”是中国体制的一个特点。在西方某些学者看来,“强政府”是体制的一种弊端,似乎有了“强政府”就必然只能有“弱市场”,就不可能有效发展。然而,在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这个国家中,“强政府”正是这个执政党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发挥积极领导作用的体现;执政党的意志通过其在政府中的具体运作得以贯彻,从而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强政府”既提高了政府支配发展资源的能力,又提供了更多公共产品,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这在一般发展中国家是难以做到的。
鼓励广大民众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人们离乡背井寻求发展机遇,刻苦工作谋求生活改善,甘冒风险探索致富路径,汇成了巨大的经济动力。劳动力流动带来了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良好机制。正是这种流动,曾经是沿海地区引进外资发展的重要条件,今天又将成为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的新的基础。学习工作的竞争性环境导致了中国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构成了现代产业和经营方式在中国迅速发展的基础。
区域发展导向型体制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发展竞争机制:在中央确定的发展方针指导下,地方政府之间进行着发展竞争。中央的领导不仅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而且保证了各地发展与全国的协调性,并消除了地区之间的不必要竞争或规划上的矛盾。
由此可见,在党领导下的发展导向系统有着良好的纠错功能,是中国经济社会能够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原因。这一体制有效避免了因发展中难免的错误导致对经济社会的冲击。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发展方针的制定与针对问题不断进行战略调整,是中国发展的一大法宝,是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
本网摘自:历程·实践·启示 ——上海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发言选登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