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上海精神” 上合组织实现三个超越

日期:2011/06/02|点击:23

“第二个率先”如何又好又快?——苏州现代化建设专家咨询会观点实录

昨天下午举行的苏州现代化建设专家咨询会暨领导干部学习会上,多位国内著名专家就苏州的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张卓元:

创新是苏州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

苏州的实体经济发展得非常好,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的目标。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只有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拉动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才能真正成为创新型国家,这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所在,也是苏州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苏州旅游业还有很大潜力,建议苏州进一步发展旅游业,让全国人民到苏州一游。

国务院参事、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

占领三大高地成为知识经济源头

以占全国十万分之一的土地面积,产出全国GDP总额的近5%,这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成就和贡献。在江苏省提出的“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中,苏州凭借自身的优势,在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下,一定会成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成功典范。

苏州要加快实现“第二个率先”,需要打造、占领三个战略高地:一是打造中国原始创新的战略高地;二是打造高端人才的战略高地;三是打造中国智慧产业的战略高地,苏州要逐步从实体生产中心、产品制造中心演化成为知识经济的源头。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黄仁伟:

 “第二个率先”苏州优势和挑战并存

苏州有四个优势,第一是苏州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制造业优势明显;第二是文化资源优势,这是苏州独一无二的;第三是人才资源优势,按人口比例来说,苏州的人才质量是全国最高的;第四是资本优势,包括外资、内资和民间资本。

当今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也给苏州带来了新难题。首先,“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坚持出口与进口并重,甚至进口大于出口,这对苏州有很大影响;第二,引进高端技术难度会更大;第三,国际资源配置发生了变化,苏州要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第四,国际规则的变化要求我们与国际并轨、接轨,用国际思维思考问题。

中国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倪鹏飞:

打造具有可持续竞争力城市有八个方向

苏州要实现现代化,应该把自己建设成为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城市,应该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创意阶层在市民中占主流;第二,知识型产业是主导产业;第三,生态环境优良;第四,要个性化;第五,城乡一体化;第六,和谐的社会;第七,拥有多元化的文化;第八,国际化。

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最需要的就是人才,苏州很重视教育,但对教育事业再重视也不为过。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杨重光:

文化创意应该成为核心产业

根据现有的基础,苏州的现代化目标应该是多元目标。苏州应该把经济结构调整放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首位。

此外,要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非常丰富,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使之成为核心产业。只有城市的物质生产和城市的文化发展达到和谐统一,这个城市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复旦大学企

业研究所所长、教授张晖明:

实现现代化需正视发展瓶颈

苏州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正视发展瓶颈问题。首先是土地,苏州正在积极实施“腾笼换凤”;第二个瓶颈就是技术创新能力,怎样进一步提高研发投入的比重;第三是消费升级瓶颈,老百姓生活水平实现了小康,但消费习惯、生活习惯没改变,达到小康后的消费,应表现为文化消费、旅游消费、精神消费;第四个就是体制的瓶颈,在过去的发展中,政府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好的参与、支撑和引领作用,但是在“十二五”规划里,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这需要加以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孙久文:

预防“大城市病”使城市更宜居

苏州古城保护已经有一个很好的格局,形成了一个相对定型的城市空间格局,下一步应更多地把它美化一下。苏州市区目前是这座城市的一个中心,城市发展要逐渐向多中心演化,要尽早规划一个到两个城市副中心,这样有助于全局发展。

城市要宜居化,防止“大城市病”的蔓延是苏州要面临的重要课题,比如交通、环境,要预防北京、上海等地已出现的一些问题。(王 王芬兰)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