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地方志与松江历史文化讲坛开讲

日期:2011/05/20|点击:16

东方网523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曾经有人说:“世界上最复杂的动迁,在上海。”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旧城改造的规模、速度和质量创造了世界城市更新运动的奇迹。而当大规模“造城”运动结束后,能够存留下来的旧式里弄大多已经是不折不扣的“硬骨头”。

就如同外滩中心区的二级旧里改造一般,这些地块的动迁难度大、投入金额高、风险成本也不小。如果贸贸然一口“咬”上去,说不定还真会“崩了牙”。

但是,百姓民生愿望的愈发强烈,让这些地区的改造成为了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旧区改造常常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工作。在逆境中求地区发展,在改造中求产业升级,不少专家在采访中指出,为已经窘迫的困局开辟空间,方寸中腾挪自如,需要各方努力,更要见制度创新之举。

等待并非是上策

上海社科院房地产研究中心教授顾建发

还能不能再等等?曾有一种论调认为,如今房地产动迁成本的逐日提升,制约了旧区改造的步伐,不妨以“时间换空间”,当楼市拐点到来之际,利用地价下滑的契机,届时完成改造。

不过,在上海社科院房地产研究中心教授顾建发的眼中,这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掰着手指算算,都可以知晓目前上海市中心还有几块能开发的商业地块。”顾建发认为,从目前形势来判断,如果经济形势不发生大问题,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上海土地出让的成本只会居高不下。

而上海市政府也关注到了这一点。“十一五”期间上海中心城区共拆除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43万平方米,受益居民达到12.5万户。“十二五”期间,上海将继续把旧区改造作为完善市民住房保障的重要着力点加以推进。

根据计划,上海将在五年内完成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50万平方米改造,受益居民约15万户。

改造速度,上海没有放缓。这意味着面对困难,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长痛不如短痛,在顾建发看来,旧区改造的脚步应该迈得更快一些。当然,改造肯定有先有后,对于那些短期内暂时无法以动迁形式改善居住条件的居民,则要尽量保证其基本生活稳定。哪怕危棚简屋一时不得拆,但是基础设施应该保障,政府该投的钱还是得投。

走出自己特色之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上海发展研究所所长朱荣林

 “上海,只有一个田子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上海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荣林表示,这么多年来,上海旧区改造中涌现出了不少创新经验,但对于外滩来说,这些最多只是起到借鉴作用,而想要复制成功,可能性极小。

朱荣林认为,区域位置的不同,决定了差异性效应的不一样。外滩背后虽然存在这些旧式里弄,但它们所处的正是上海金融集聚带中,这些地块的未来走向,需要政府因地制宜,考虑好功能定位方能成功。

朱荣林指出,外滩中心区的旧区改造如果不能体现先发效应,就应该在“变”上做文章,必须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出来。

在朱荣林看来,外滩之“变”如果考虑得不够周全,很有可能会得不偿失。而这在上海并非没有先例,一些打着“园区”、“街坊”旗号的地块,就在经历了开张不久的热闹后,便遭遇到了企业搬出、招商不佳的窘迫场景。而一旦如此,“二次开发”的代价就会更为庞大。

启动三大创新机制

市建交委副主任倪蓉

为了破解动迁难,眼下上海启动了旧区改造的三大创新机制。其一为事前征询制度;其二为“数砖头加套型保底”补偿模式;其三为增加就近安置方式。

上海市建设交通委副主任倪蓉表示,“事前征询制度把动拆迁的主动权移到了老百姓的手里,变‘要我拆’变成了‘我要拆’,通过‘愿不愿意改造’和‘如何改造’两次意见征询,建立起旧区改造的民意基础。”

而对于“数砖头加套型保底”的补偿方式,市房管局副局长黄永平解释道,就是以被拆迁房屋市场评估价为基础,增加一定的价格补贴和套型面积补贴。一改以往单一的“数人头”或者“数砖头”的方式,让老百姓的补偿更加合理。

一位长期从事动拆迁工作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尽管老百姓动拆迁补偿的标准越来越高、用于动迁安置的配套商品房的建设成本也越来越高……但通过这些制度创新,能够有效降低动拆迁的难度。

根据计划,上海将在今年完成旧区改造8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为..2万户。五年内,卢湾、静安、长宁、徐汇等区基本完成成片地块改造,杨浦、虹口、闸北、普陀、黄浦等区,选择群众呼声高的成片集中地块进行改造,浦东新区基本完成中环线以内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

这些目标,如果没有创新机制的推动,很难得到实现。

三方共同解决“死结”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伟强

政府、企业与动迁居民,这三者在旧区改造中的位置总是那么玄妙。政府往往希望有限的财政投入产生较大的效益,企业则指望在一次旧城改造中赚个盘满钵溢,而居民则盼望可以彻底改变生活并获得不菲的补偿。

 “这就如同是一场博弈,三方往往都不愿让步。”曾经参与外滩规划设计、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伟强表示,既然各自的手越拉越紧,这个“结”就容易成为“死结”,最后谁都无法得偿所愿。

朱荣林一直在研究田子坊的旧区改造模式,就是因为他从中看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可能。政府没有从土地出让金上获益,但是从入住企业的税收上得到了补充;百姓的房屋修缮不花自己的钱,而是企业装修,甚至还能收取一笔不菲的租金。

 “让步了,反而获得了共赢。”朱荣林表示,和税收相比,土地出让金只是短暂的收入,前者则是细水长流的稳定来源。“政府应该把眼光盯准在无形资产的打造,以外滩为例,旧区改造成功后,仅增加的旅游团队就会带动数个产业的发展。”

 “企业也应该退一步,把社会责任放先。”顾建发指出,留下的“硬骨头项目”很难吸引房产商的胃口,因为其中获益成本并不高。“但是,开发商此时也不能一哄而散,虽然利润和商业房地产不能相比,可只要有毛利,还是应该为百姓做些实事,这对企业形象而言,也是一种最好的彰显方式。”

至于居民,专家们都认为,“狮子大开口”与“穷人翻身靠动迁”的想法不可占据上风,毕竟“有舍才有得”。尽早搬出这些危棚简屋,就意味着生活的早日改善。作者:罗菁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