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家庭幸福的社会学视野

日期:2011/05/16|点击:44

家庭幸福的社会学视野

编者按:515日为联合国“国际家庭日”。为深化家庭问题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发布了家庭研究系列成果,揭示了家庭幸福与金钱之间的关系、传统孝道观念是否衰落、家庭赡养的代际差异、人们的二胎生育意愿等热点问题。

 

传统孝道观念并未明显衰落

刘汶蓉

近年来关于成年子女与父母的代际关系研究中充满着孝道衰落的道德焦虑。那么,当前孝道在什么程度上衰落了?哪些因素影响“孝”观念的差异?

 “孝道”衰落了吗?

中国传统“孝”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我们选择养亲、侍亲、显亲、顺亲四个典型特征进行研究,即要求子女应尽自己的力量赡养父母,使他们的生活更为舒适;好好孝敬公婆是媳妇应尽的责任;子女要力争有出息,以使父母引以为荣;父母在家中的权威应受到尊重。

调查显示:传统孝观念仍受到多数人首肯;赡养父母的核心“孝”观念处于绝对主流地位,而基于威权的“孝道”观支持度明显趋弱;荣亲、显亲观念的支持度仍相当高,说明父母与子女之间精神上的“和合共生”关系仍受重视。

谁的“孝道”观念在衰落?

1、城市人的孝道观念弱于农村人。

城乡和地区差异在四种孝观念中都十分显著,农村比城市的认同率都更高,充分显示了现代化进程对传统孝道观念的消解。特别是城市退休金制度、城市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改善,使老年人生活独立性大大增强,也显著降低了公众对传统孝道的认同。

2、年轻人比年老者更强调赡养父母。

年龄差异存在于“养亲”观念中,但并没有表现为青年人的孝道衰落。相反,年轻人比年老被访者对“子女应尽自己的力量赡养父母”持有更强的认同。

3、受教育程度越高,孝道观越弱。

教育对四种孝观念都有影响,基本上都呈负相关关系。但“养亲”观念的差异以高中教育为界,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被访者比高中以下的被访者孝道观念更弱;而“侍亲”、“显亲”、“顺亲”观念的认同差异则以大专教育为界,大专及以上的教育程度者比大专以下的被访者更加不赞同传统孝道观念。

4、现实生活经历冲击孝道观念。

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反对“顺亲”,但更赞同“显亲”,体现出独生子女家庭代际关系更平等,但独生子女承载父母关爱更多,回报父母的心理也更强。有过婚姻经历的比未婚的被访者对“养亲”观念的认同度更低,父母(双方或一方)健在的比父母双亡者的“侍亲”、“荣亲”观念更强,说明现实家庭生活的复杂和困难会冲击赡养父母的理想。

谁在代际互动中受益更多?

1、经济支持:大笔资金从亲代流向子代,日常资助从子代流向亲代。

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一年中,成年子女得到双方父母经济资助的均值为3564元,最大值高达70万元,而他们对双方父母的资助为2365元,最大值为20万元。对年龄差异的分析结果显示,父母对35岁以下成年子女的经济资助最多,年均达9824元,随着子女年龄的增加,父母给予的经济支持逐渐减少。父母给子女的大笔费用主要用于教育、结婚、购房等。

2、情感联系:与子女沟通多于父母,探望不同住父母略多于不同住子女。

统计结果显示,最近半年来被访者与子女交谈的频率显著高于父母,有四分之三的人与子女的交谈达到了“一周几次”或“几乎每天”,而与父母有同样高频率交谈的比例仅为47%,与配偶父母交谈的比例则更低,仅为24%

3、家事帮助:逾五成的青年成年子女经常得到父母的帮助。

总体来说,自述“经常”给父母帮助料理家务的比例为25.7%,父母经常帮助料理家务的比例为32.4%。年龄段分析可知,35岁及以下的被访者“经常”接受父母料理家务的比例最高,为54.5%,这与该阶段的成年子女刚组建家庭、面临结婚生子的家事较多相关。被访年龄与父母帮助料理家事的程度正相关,年龄越大帮助父母也越多。

4、逾六成亲代自述给予更多。

从子代的自我评价来看,26%的人表示在过去一年中代际间给予的支持差不多,表示自己得到的多和自己给予的多的比例则相当。而从亲代的自我评价来看,有62%的父母自述,过去一年中,自己给予子女的帮助更多,仅有14%的父母认为子女对自己的帮助更多些。

不能简单说当前出现“孝道衰落”。研究显示,传统孝观念仍受多数人首肯,养亲、侍亲的核心“孝”观念处于主流地位,只是基于威权的“顺亲”观支持度明显趋弱,这是代际关系更为平等的体现,且青年人并未体现出更无视赡养父母义务的倾向。相反,因为未进入复杂的家庭生活,养亲观念更强,赡养观念更理想化。虽然教育、城市化和现代化对孝道观念有一定的冲击,但现实生活经历对孝道观念的影响不容忽视。对代际支持的实践分析结果,并未显示出明显的代际失衡,而更多体现了代际互助随家庭生命周期变化而变化的过程。

(作者为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二胎生育意愿与行为呈上升趋势

张亮

目前,我国平均总和生育率已低于替代水平,步入平均每对夫妇终身生育1.7-1.8个子女的低生育国家行列。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平均总和生育率更是降至1以下。与低生育率相伴随的是人们生育意愿的变化,“多子多福”不再是人们奉行的观念。大量研究结果显示,人们的平均意愿生育个数已降至2个以内。同时,调整生育政策、逐步放开二胎生育已成为学界主流的声音,而不论是平均总和生育率还是平均生育意愿,我们都无从得知二胎生育意愿和二胎生育行为的状况以及近年来的变动趋势。鉴于此,我们的研究利用2000年以来进行的3次全国性的调查数据,以及2000年至2009年育龄妇女生育状况数据,分析10年来二胎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状况与变动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持有二胎生育意愿的比例超过半数,且该比例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2001年中国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调查、2006年的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和2006年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综合研究(CGSS)的调查结果显示,表示希望生2个孩子的比例分别为56.4%60.1%59.7%。城市受访者的二胎生育意愿也呈同样趋势,希望生2个孩子的比例分别为42.5%52.2%55.1%3次全国性的调查结果表明,半数以上的人还是认为生2个孩子更好,平均生育意愿下降并不等同于二胎生育意愿降低。

二胎生育行为呈现缓慢上升趋势,生育二胎时间往后推延。从2000年到2009年,全国育龄妇女生育的二孩率由26.1%上升至29.3%。尽管城市育龄妇女的二孩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同样呈上升的趋势。另一个变动趋势是二胎生育行为的延后,从全国来看,25-29岁年龄段生育二胎的比例由2000年的45.5%降至2009年的33%30-34岁年龄段生育二胎的比例则呈现先升后降的特征,近两年保持在三分之一左右,与2000年的比例相差不大,35-39岁年龄段生育二胎的比例在十年间上升的幅度最大,40-44岁生育二胎的比例尽管较低,但也呈上升趋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城市育龄妇女生育二胎的时间更为延后,她们在25-29岁生育二胎的比例低于全国水平(由40.3%降至27%),而35-39岁生育二胎的比例则比全国水平要高。

以上分析表明,在平均生育意愿和总和生育率逐渐降低的同时,近十年来,人们的二胎生育意愿和实际二胎生育行为却呈现上升的趋势,这表明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平均生育意愿和总和生育率降低就推测人们不愿意生二胎。而二胎生育的时间推迟则提示我们,第一代独生子女步入二胎生育的时期尚不久,我们尚不能得出双独父母的二胎生育率很低的结论。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秘书长)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Copyright©2015 上海社会科学院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沪ICP备10019589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198号

总部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  邮编:200020  |  电话:86-21-53060606

中山西路分部地址:上海市柳州路991号|  邮编:200235  |  电话:86-21-64862266

顺昌路分部地址:上海市顺昌路622号|  邮编:200025  |  电话:86-21-63316222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