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充实丰富新内涵

日期:2011/05/16|点击:26

 上海“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加快建设更具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充满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奋斗目标。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是上海文化建设的总目标,也是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十二五”时期,上海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与以往相比,具有新的时代背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将贯穿于“十二五”时期乃至更长历史阶段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也将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新要求。因此,上海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也被赋予新的更为丰富的内涵。

新内涵之一:知识城市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知识、鼓励创新的城市,被称为知识城市。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应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就业紧张、社会隔离等问题,顺应世界知识经济发展潮流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战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发展模式正在从资本、劳动力、资源禀赋等资源型要素逐步转向人才、制度、文化、创新等知识型要素。

知识城市的形成是城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结果。就发展动力而言,知识城市以创新为动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为重要支撑。就产业结构而言,“以知识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在知识城市的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知识城市的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的知识型产业演进,知识型服务经济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新内涵之二:智慧城市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大都市必然是高效、便捷、开放的网络化、数字化城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注重城市的开放性和信息资源的整合性,为知识生产、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知识服务构建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应用服务平台。智慧城市是知识城市的基础,也是21世纪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基础。

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发达的文化传媒不仅服务于政府、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也给广大市民提供了更加平等、更加高效的接受教育、参加培训、享受优质公共服务、参与文化创造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机会。这便在无形中提高了整个城市的文化资本含量,为城市的经济转型和文化创新提供了智力资源储备,为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坚实基础。

新内涵之三:学习型城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需要在全社会培育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统筹各类文化教育资源,构筑良好的教育服务网络,为全体市民和全体劳动者提供多种学习渠道,增强市民创新意识,提高市民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使整个城市真正成为一座学习型城市,是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任务。“十二五”期间,上海将更加注重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知识含量,保障广大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网络、博物馆美术馆网络和社区文化服务网络的学习平台作用,让每个人都有平等地获得思想和知识的机会,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公共文化活动的群众参与度和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成全体市民的创新引擎,为全社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提供广泛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基础。

新内涵之四:宜居城市未来中国的沿海城市能否率先完成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就在于这些城市能否成为充满创新活力的、具有高生活质量的宜居城市。“生活质量”概念不同于“生活水平”、“福利水平”等概念,它是影响人民生活品质的所有条件———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科教卫生、文化氛围、生态环境、国际交往、社会治安等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它不但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且反映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

创新人才的全球竞争,要求一个区域、一个城市尽最大努力为企业家、各类专业人员、各类创意人群和劳动者创造一个他们乐于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因此,高品质的宜居生活环境就日益成为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宜人的街道、住宅和交通,优良的教育、医疗,良好的法制环境与社会安全和谐,固然是一座宜居城市的必要条件,高素质的市民、较高的城市文明程度、完善的文化艺术基础设施、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生活和社区生活、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氛围、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同样是一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宜居城市必要的文化内涵。

本文源自文汇报2011515日《“十二五”规划与上海转型发展》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