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个月,PMI再度回落。
“4 月份PMI的微降并不意味着当前通胀压力已有所减缓,或暗示未来经济增速与通胀压力有可能呈同步趋缓趋势。”上海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正彦说。
数据显示,4月PMI为52.9,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此次的反季节下降表明制造业增速明显放缓,政策收缩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高通胀背景下,又见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两难不可避免。
“经济形势极其复杂”是受访专家对今年形势的一致判断。自去年初,为抑制通货膨胀,中央已先后4次上调基准利率、10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加快人民币升值的步伐,然而最新数据表明,3 月份CPI升幅依然达到近3 年来的最高水平。
需求不振导致PMI回调
4月PMI反常回调,表明了紧缩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而从其分项指数来看,需求不振仍是主因。
近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数据显示,4月PMI为52.9。之所以称4月份数据为反常回调,是因为除了2005年外,其余年份的4月份PMI指数均呈现回升态势,这也就表明4月份为制造业景气程度较高的月份,而今年4月份PMI却呈现回落态势,足以表明制造业整体景气程度下降。
从分项数据看,4月份的新订单指数、工业生产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购进价格指数和进口指数全部转为下降。特别是从需求的先行指标看,反映内需的新订单指数明显回落1.4个百分点至53.8%,反映外需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也回落1.2个百分点至51.3%。
宏调又见两难
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工资成本不断增加、企业越来越难获得贷款,近来不少中小企业发现,他们正在经历4年前似曾相识的困境。
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认为,现在企业的处境有点类似于2007年的情况,同样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工资成本增加、从紧政策下企业很难获得贷款。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也有同样的感受。但在他看来,宏观形势比2007年更加复杂,起码2007年可以判定经济过热,但是现在是热中带冷,冷中有热,就像2003年,经济刚刚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很难判断经济是否过热。
在此环境下,市场的心态无疑是极其复杂和矛盾的:既担忧当前通胀压力的持续上升,又担心应对通胀的紧缩政策会对经济增长构成不利影响;既防止经济过热,又恐一紧就冷,再次考验决策层宏观调控的艺术。
紧缩政策或持续
4月PMI回落并非今年首次,2月份PMI也曾出现小幅回落,但最终一季度通胀和增长数据双双超出预期,这也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此前对紧缩政策力度过大可能导致经济硬着陆的担心。
但这似乎并不预示当前通胀压力已有所减缓。“对当前通胀压力已趋于缓解心存幻想,是相当危险的。”潘正彦警示。世界银行5日在最新的中国季度经济报告中称,中国政府现在暂停收紧政策还太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存在通胀风险。
中金公司分析报告也称,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二季度不会改变,二季度可能再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