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宏调又见两难 二季度紧缩政策或再加码

日期:2011/05/09|点击:14

同济学生组团挽救非遗“扁担戏”——12名学生组队三赴崇明走访传承人,制订保护及推广计划

崇明扁担戏是上海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却一直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同济大学的12名学生组成了专门的项目团队,三赴崇明走访扁担戏的传承人,并制订了详细的保护与推广计划。

同济学子的扁担戏缘

一副扁担、一块布搭起一片舞台,表演者钻入布幔,脚踩锣,手拿木偶,口里念念有词,这就是崇明扁担戏。作为我国仅存的单人布袋木偶戏,被誉为世界三大木偶戏之一,可是知道的人却并不多。从小生长在上海的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大三女孩林天韵,也是去年偶然知道了崇明还有扁担戏。

林天韵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发现,扁担戏自清朝嘉庆年间由苏州传入崇明,清末民初传到崇明汲浜地区(现为中兴镇)朱氏家族,巅峰时期出现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崇明俚语“锣鼓响,脚底痒”,即是对扁担戏诱人的锣鼓声及百姓观戏的迫切心情的写照。但时至今日,崇明扁担戏基本上只有朱氏第三代传人朱雪山一人能演。

虽然崇明扁担戏入选了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受困于后继乏人等原因,濒临失传。林天韵萌生了抢救扁担戏的念头。刚巧“意暖中华”全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开赛,林天韵联系了五六名志趣相投的同学,以“崇明扁担戏的保护与推广”为题制订了相关计划。随着项目的推进,陆续有同学加入,组成了12人的项目团队。最终,该项目杀入了创意大赛的决赛。

失传最大问题是没人愿学

对于大学生参与抢救崇明扁担戏,传人朱雪山很高兴。

54岁的朱雪山平时在崇明种地,养蟹苗,演扁担戏只是她的副业。“现在一个月大概只有四五场演出。”朱雪山说,以前崇明人的婚丧嫁娶都喜欢请人来演扁担戏,还能收到一些劳务费,现在请的人少了,收入根本没法维持生计。

扁担戏的剧目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一代代传下来的,传到朱雪山是第三代。扁担戏的传承规矩是“传男不传女,传家人不传外人”。可现在只要有人愿意学,不管男女,朱雪山都愿意教。“即使我免费教,也没人愿意学,因为赚不到钱。”朱雪山说,即使他在镇文化馆上班的儿子也不愿意学扁担戏。

本月扁担戏走进学校社区

虽然困难重重,但很多人都没有放弃。“假如我们的项目最终得不到资金支持,我们也打算独立实施计划。”林天韵说,从这个月起,她们将为口口相传的扁担戏整理出文字脚本,同时将安排扁担戏进入校园和社区表演,目前已谈好了好几个街道和学校。

同时,崇明政府主管部门也已在行动。

近日,中兴镇文广站将扁担戏的两个布袋木偶寄到浙江东阳的几名木雕技师手中,制作出更多符合扁担戏演出的木偶道具。崇明中兴镇今年六七月份投入使用的文化活动中心里,将专门辟出扁担戏陈列室,还将设立可供扁担戏展演的小剧场。

记者手记

没有市场 更需保护

因地理位置偏僻等原因,崇明扁担戏在其发展历程中,极少走出过崇明岛。扁担戏所具有的乡土气息,也令其难以讨好现代人。其实,尴尬的又何止扁担戏?本市列为国家级非遗的项目有50个,但又有几个人能说出其中的一二?

 “没有市场,不等于就不用保护。恰恰是因为没有市场,才更应该保护。”在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民俗专家蔡丰明看来,以市场的法则来对待非遗近乎可笑,“非遗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民族的记忆。”其实,被认定为非遗,本身就已隐含了两个前提——濒于失传;因其所承载的文化记忆、文化沉淀的价值,需要加以保护。

进入了市级“非遗”名录,又进入当代大学生的视野,从这一点看,扁担戏是幸运的。按照林天韵他们的设想,扁担戏表演形式活泼,比较适合进中小学校园。“唱词该用普通话,改造道具,如果再新编一些类似喜洋洋与灰太狼这样的剧目,小朋友一定会喜欢。 ”遥想扁担戏的未来,林天韵还是比较乐观的。晨报记者 徐斌忠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