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利益成学术造假“推手”——不合理的发表论文指标动摇诚信基石
“现在科学研究不诚信的可能性不是少了,而是增加了。”在昨天举行的上海市科技系统廉政文化与创新文化建设推进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沈铭贤发表了上述看法。他认为,要应对科研不诚信行为,需尽快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管理机构。
单位利益往往成了学术造假的“推手”,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发现,在申报中科院院士的材料中,有一些是科研单位与科研人员达成“默契”后“添油加醋”的经历。由于院士数量直接影响到科研机构的排名,在利益驱动下,少数科研单位不惜铤而走险。
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发表论文指标也在动摇学术诚信的基石,不少学生叫苦不迭,甚至纷纷“花钱买版”。
沈铭贤还建议设立一个类似科学诚信办公室这样的管理机构。郑时龄则认为,加强信息沟通,让同一学术圈子的人知道彼此在研究什么,能有效杜绝学术“李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