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出口而没有相应的进口,出口将无以为继;两者必须保持均衡发展,才能实现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促进贸易收支平衡”的目标,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需要,也是转型的重要抓手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进出口并重,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促进贸易收支平衡。”上海市的“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研究设立免税购物(区)店,发展一批国际品牌和国货精品店”,打造“时尚购物之都”,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看来,进口的重要作用终于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被忽视
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束缚,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只有出口才利于经济增长,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被忽视。根据国民经济恒等式,一国国民收入=消费+投资+净出口(出口减进口之值),对此,很多人的理解是贸易收支顺差有利于经济增长,而逆差对经济增长不利。
这些经济学基本原理在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但如果机械地理解,则可能陷入“重商主义”的泥潭。100多年前的经济学家们就犯过这样的错误,认为只有货币是财富,因而纯粹地为了积累货币而生产、出口,对于进口则加以各种限制,这正是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滥觞。后来的理论证明:贸易本身不是目的,贸易所能带来的专业化分工和生产效率提高,才是做贸易的根本目的。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只是出口而没有相应的进口,出口将无以为继;两者必须保持均衡发展,才能实现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
当然,对一个国家或经济体而言,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出口和进口不必也无法总是处于平衡状态。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头十多年里,国际贸易一直处于逆差,上海作为中国的对外贸易重镇,在2004年之前也曾长期存在对外贸易逆差,但那时大规模进口的先进成套机械设备为中国和上海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奠定了基础,也使得最近十多年中国国际贸易顺差成为可能。因此,不能静态地、绝对地看待逆差和顺差对经济的影响。
进口的经济作用将日益凸显
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出口增长速度大大快于进口增长速度,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上的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很快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外向型的经济结构对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奇迹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中国劳动力市场供应进入调整期、制造业发展给环境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加上全球经济失衡造成的国际压力和外部环境变化,继续以出口导向模式来推动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促进贸易收支平衡”的目标,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需要,也是转型的重要抓手。
但时至今日,很多学者和一些政府部门的人士尚未真正认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的用意,仍然在观念上轻视进口,在具体政策上对进口设置障碍。根据笔者的理解,在“十二五”期间,进口将比以往承担更加重要的经济作用。
第一,中国宏观经济平衡发展,需要我们增加进口以缓解巨额顺差带来的不断积累的外汇储备增长压力,以及由此引起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的进口如果不快速增长,也将对我们的出口造成不利影响,而出口增长受阻则对就业和总体经济发展不利。
第二,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需要我们加快进口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来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中国的制造业要赶超德国和日本,除了本身要加大研发投入,一个重要捷径就是有目的地购买国外先进技术专利和关键设备,这已被一些行业比如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证明为成功经验。
第三,中国促进消费,需要增加进口高档次消费品和国内供应相对短缺的生活必需品;在当前这也有助于抑制物价上涨、减缓通货膨胀压力。进口国内市场有需求的产品,可以回收人民币,更可大大提高国内居民的消费选择权,改善生活福利水平。
第四,增加服务业进口,当可促进国内服务业发展。除了传统服务业,比如旅游、运输等的进口,以及让更多居民享受境外旅游等服务,还应该更多引进国外的教育、医疗、休闲娱乐、信息咨询、金融理财等多种服务,借此引进新的理念和竞争机制,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提升本土服务业的水平。
积极调整政策有效支持进口
从本质上说,人们的生产活动是为了消费,是为了使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是为了更加全面的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是为争取作为主权国家在世界上的竞争地位,是为保障其人民的可持续的幸福。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些目的的实现都与进口直接相关。因此,按照“十二五”规划正确认识进口的重要作用,相关部门如商务部、海关等在进口管理上应有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进口贸易;税务部门则需要改变“奖出限入”的税收征管政策,在奖出的同时不限入,让进口充分发挥其在宏观经济平衡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