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一季度跨采信心指数发布

日期:2011/04/19|点击:20

治理通胀不应一味遵循旧法 ——《中国经济分析20102011》发布

由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组织研究和牵头撰写的《中国经济分析20102011》,日前在上海社科院发布。该报告认为,中国经济逐步走上复苏和增长的轨道,但基础和动力依旧不牢固、不稳定。特别是,物价上涨势头明显,成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必须认真应对的突出问题。

报告指出,不同于以往的物价上涨,此轮通胀压力并不在明显的经济过热情景下出现。因而,在治理通胀预期中,不应一味遵循旧法地收缩银根,更没必要对物价上涨下猛药,否则可能滑向通货紧缩的境地,延缓经济复苏的进程。

报告提醒,受流动性过剩的影响,2011年国内价格上行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但治理流动性泛滥,不能只在封闭经济的框架下采取措施,而应采取“回笼”与“疏导”双管齐下的措施。对内要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创新金融工具,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民间投资渠道;对外则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规模,促进人民币离岸交易和在岸交易,等等。

报告预计,“十二五”期间,深化体制改革和推动城市化进程将成为确保经济复苏和增长的有力举措。

第一,农民市民化步伐需加快。中国不可能长期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定在外部需求上。拉动内需的关键在于推动城市化进程。目前,以“常住的流动人口”为主要推动力的城市化模式,只能算“半城市化”。“十二五”时期,可考虑建立“人地”挂钩机制,即根据各城市吸纳农民为市民的数量,每年增加相应的用地指标给相关城市,以此来解决农民市民化后的社保、就业培训等问题。

第二,收入分配结构需重大调整。具体来看,可行的措施包括:提高居民存款利率,防止财富缩水;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缩小行业间差距;加快税收体制改革,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企业等考虑减税,同时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加快服务型政府转型,政府财政支出要更多地用于社保、教育等民生领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品的均等化,并加大二次分配的力度等。

第三,要素市场改革需提速。毋庸讳言,要素市场改革进展缓慢,且越来越受到行政权力和金融资本等的阻碍。“十二五”时期,有必要通过推进要素市场改革,尤其是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改革,扭转城乡、区域和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推动劳动收入和居民要素收入的提高。本报记者 夏斌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