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东北非风波迭起,日本发生大地震,这些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其波澜却交汇于东亚,对东亚局势产生重要影响。
去年以来,奥巴马政府高调表示重返亚洲,要求“保持和加强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领导能力”,显示出其世界战略重点东移的意图。但是要集中力量,看来容易,实行颇难。美国要维护“一超”地位,本来就面临战线过长的困难,当今条件下,力量更易分散。就在美国注意力转向亚洲之时,中东北非若干国家相继兴起“民主浪潮”。始料不及的美国,为防止这些国家出现与美国疏离的政权,转而支持反对派。但奥巴马政府对参与对利比亚军事行动时的踌躇谨慎,与当年小布什政府攻阿打伊时的大胆勇猛,恰成对照,反映美国战线过长的困难更为严峻。而且,历史经验告诉人们,由外部势力支撑起的政权,大多没有威信;以外部势力强行排除当地社会力量,往往造成内乱不断。美国及其盟友面临陷入新泥沼的可能。这会牵制美国对亚洲的关注,特别是安全上。
上述形势下,美国对亚洲最主要盟友日本的合作期待增强。日本地震前夕,前美国国家情报总监、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布莱尔重申了近年来美国一些战略家的主张:日本应该修改宪法第9条,获得“集体自卫权”,以使日美同盟变为更趋平衡的“普通同盟”。日本地震发生后,美军投入救援,自卫队和美军首次就日本国内灾害展开大规模联合行动,对日美同盟的深化起到了促进作用。但这也带来一些困难。首先,力量受到牵制。这次救灾,日本出动10万名自卫队员,将近总兵力的一半,灾后恢复仍会占用部分力量,日美联合军事演习等都将受到影响。其次,救灾和灾后重建都需要巨额资金,日美因军费负担而产生的矛盾恐会有所加强。日本已有在野党要求削减日本负担的驻日美军军费。此外,本来就对核问题极为敏感的日本社会,在这次地震造成核泄漏后,反核、和平主义的诉求在上升,通过修宪加强日美同盟的主张,将更难得到支持。
也因此,东亚围绕核问题的对立可能日趋严重化。在反核诉求上升的同时,利比亚遭空袭后,朝鲜却强调其推行的“先军政治”以确保不被外敌侵略。这种矛盾,可能使朝鲜半岛实现无核化变得更困难。
日本地震后,民众表现出的镇静、有序、坚韧,赢得中国人民的尊敬;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第一时间对日本表示慰问,进行救助。据统计,在3月12日至25日的最初的各种援日物资中,中国最多。两国人民相互好感的上升,为中日关系的改善提供了重要契机。同时,地震虽给中日经济带来一定困难,但也会给中日贸易增加机会,深化两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
同时,这次地震给日本农林水产业的打击不小,日本加入TPP(“跨太平洋伙伴协议”)之事会在国内遇到更强烈的反对,但是由于日本与周边国家贸易、投资关系的发展,东亚多边经济合作的势头可能有所加强。
中东动荡和日本地震,对东亚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呈现出一些趋势性的东西,例如,人类共同利益扩大,人道主义要求增强;又如,各国利益交错必然推动外交政策中的平衡要求增强,有针对性的战略防范或者围堵更难组织和实施。这些都预示着,中东动荡、日本地震虽然会给东亚带来困难,但前景仍然是光明的。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环太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