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逆行 日本不沉没

日期:2011/03/17|点击:1

为上海医改建言献策:大病重病,怎样更好"托底"

 

编者按:上海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示,引起广泛关注。征求意见稿对上海医药卫生领域的重点、热点、难点,都提出了相应的制度创新或具体措施。这些对策是否还有需完善之处?不同人群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有什么特别要求?国内外在医改方面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为上海医改建言献策”系列报道,约请市民、专家、医务人员展开讨论,以期进一步完善上海方案,共同推进医改。

上海医改征求意见稿鲜明指出,“加大大病重病保障力度,让居民不因经济困难看不起病”,并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提高医保最高支付限额,缩小不同人群待遇差距,严格考核自费占比等。对此,普通市民家庭有何看法?专家有何建议?上海怎样做到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结合,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让“因病致贫”少发生?

保障水平能否统一

上海医改征求意见稿出炉,已在上海打工十多年的老万听说后,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外来民工医药费报销是否可以多些?

万师傅来自江苏宝应,现在一家中型民营服装厂里当水电工,月收入1500元左右。三个月前,老万骑助动车摔了一跤,脚踝骨折,医药费花掉三千多元,“厂里办了外来人员综合保险,但报销时只能报一半,听说上海户籍就可以报销八成多。”

不仅外来民工,参加镇保、居保、新农合的市民,与城保的保障水平差距都较大。同样大病住院,同样在可报销范围内,城保报销可达85%以上,新农合67%左右,而镇保和综保仅为50%。他们期盼,“是否能将各种类型保险整合为一种基本保险,所有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常住居民一视同仁?”

 “统一的基本医保是一个美好目标,但短期内难以实现。”上海社科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苏云说,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不同,各种医保间保障的高低与筹资水平正相关,如城保缴费相当于年职工平均工资的14%,而镇保、综保仅缴5%,为鼓励参保居保和新农合,政府还投入了大量补贴。“如果全人群医保都提升到城保水平,意味着筹资缴费要大幅提高,无论参保者个人还是财政,目前还难以承受。”

上海医保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整合多类型医疗保险制度是新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的一个重要内容,现阶段措施包括把个体业及其从业人员纳入城保,提高新农合筹资逐步达到居保水平等。但“三大医保合一”还需要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上海目前所能做的是在继续扩大覆盖面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自费能否明显下降

提高医保最高报销限额到28万元,很多居民拍手叫好。但他们同时表示,现在看病不能报销的费用太多,如果自费不降下来,恐怕受益有限。

去年退休的陈先生因“类风关”症状加剧到某三甲医院就诊,需换人工关节。他的出院账单显示,住院、开刀、用药2万元左右,医保报销90%;但所用进口人工关节6万元,只能按国产品的价格1.5万报销,自费高达4.5万元。为什么不用国产的?陈先生表示无奈,“医生说国产关节说不定四五年就要再换,进口的可用终身,只好咬咬牙。”

市民感受与有关统计符合。据对部分三甲医院抽样调查,有自费支出的出院病人,医保报销外的自费占了49%。

对此,上海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控制医院自费占总费用的比例并严格考核。

自费占比应该控制在多少?有些专家提出,可借鉴外省市做法,将自费比例严格控制在10-15%。对此,某三甲医院院长表示:"一刀切肯定不符合上海实际。医学科技不断发展,新药、器材、技术越来越多,讲究预后生活质量的上海人对此有真实需求,硬性规定一个比例肯定会造成''误伤''"

胡苏云认为,自费比例下降空间应该很大。可先制订一个大致的范围,对发生率较高的疾病控制在20-30%,罕见疑难病在30-40%,"一些普适性的、技术含量较低、仿制程度较高的药物和耗材,如骨科手术中大量采用的钢钉等,完全可以用国产替代进口,取得相同疗效。"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说,自费支出剧增,有跨国药企和设备商垄断抬高价格的原因,更主要是医院有趋利冲动,诱导病人用较贵的自费药和耗材。"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推进医药分开,才能根本上改变自费比例过高的状况。" 讨论中,专家也指出,自费比例也不是越低越好,否则可能加剧过度医疗。上海交大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进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卫生总费用中自费比例当在22%左右,过低会造成大量浪费。少数患者也当改变重复就诊、开药的习惯。"

"支出型"贫困如何改善虽然上海有较完善的医保和补助制度,但毋庸讳言,还是有一些低收入甚至中等收入家庭因重病大病而致贫、返贫。方先生的妻子患肺癌去世,治疗共花去50多万元。"某靶向性新药660元一天一粒,转移后打''骨髓针''一针1万,加上前后十几次住院,少则两千、多则五千……"夫妇俩都是教师,三年内总共得到的补助就是工会1万元和学校2万元。

他们曾略有积蓄,本想给孩子结婚用,现在反而欠了20多万元债务。方先生问:"像我们这种情况还有不少,有的人家更困难,医改后补助是否能更到位?" 医改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充分发挥补充医保和医疗救助的功能。对此,专家表示应尽快制订细化措施。胡善联说,现在不少家庭虽然收入不低,但遇到大病重病后支出剧增,超过了承受能力。补充医保和医疗救助不能只看收入是否贫困,更要关注这些"支出型"贫困人群,门槛应进一步放低,要扩大受益面,救助也应从事后向事中、事前转移。专家表示,限于我国国情,要让政府部门完全承担大病家庭的"托底",彻底消除"因病致贫"还办不到。当前,加速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救助体系殊为必要。如退休职工住院互助保障计划目前面临收不抵支、筹资渠道不稳定的困难,应当鼓励更多实力型企业、民间组织甚至个人投入医疗救助,统筹使用资源,为更多群体服务。

"世界上不少国家有一个很好的做法,即如果家庭因为大病等支出大量增加,就返还部分所得税相当于救助,我国相关部门可以研究借鉴这种人性化的做法。"胡苏云说。(作者:孙刚)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