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两会大幕开启。高房价、保障房、楼市调控等有关房子的话题仍然是代表委员集中“开炮”的火力点。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开幕首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两会话题榜上,楼市调控成为上榜关键词。城市化进程中的住房难问题该如何解决?怎样平抑房价、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和法律制度?委员们纷纷献计献策。
城市化进程中,是什么推动了高房价?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表示,中国的房地产问题是和城市化进程紧密相联的,中国的城市化率目前还不到50%,未来的十二五期间,正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的时期,由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矛盾、问题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房地产市场也不例外。保障性住房和投资型住房混在了一起,银行与房地产商纠缠在了一起,地方政府很大程度上依赖土地的收入,土地成本、税费成本和企业利润的不断飙升等等,都构成了近年来我国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城市的高房价问题,要放到整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来考问,要理性看待,这个问题不光中国有,世界任何一个大都市都存在。
“房价高,说明房子的供给少,如果大部分人都是靠保障性住房来解决住房问题,那么商品房的房价自然就会降下来了。房价高,开发商难辞其咎,政府有没有原因呢?土地出让金高不高?如果高,就应该及时调整。”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制片人崔永元说。
加大保障房建设的投入,引导市场良性发展
过去一年,楼市频出调控重拳,2011年1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公布被称为最严厉调控政策的“国八条”。此后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出台针对“国八条”的具体调控细则。
迟福林说,“很多城市出台房价调控政策整体上都带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效果,整体看,调控政策需要短期和中长期结合,比如北京、上海等地的限购令中对户籍作出了规定,引发了社会上的一些争论,许多方面的确需要在今后的实施中不断完善,不同道路解决不同问题,比如对商品房,政府就应加强宏观调控,对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就应该分出去,稳妥有序地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不仅政府要加大投入,国有资本也应作为投资主体,社会性投入也应加大,解决了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就会大大减轻对整个商品房市场的压力。货币政策适当收紧,也能适当控制房价增速过快,
崔永元说,“保障性住房每年有多少,怎么供应?希望政府有个宏观数字。老百姓申请不到,说明政府供应得不够。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时候,民营资本投入肯定是好事,但是我不相信政府没有资金投入。地方政府没有积极性,中央一声令下就可以解决,比如把土地出让金全拿出来用于经适房建设,如果不行就拿出90%、70%,还不行30%,总得有个数吧。”
“中央政府指导思想方针有了,中高收入的,可以通过住房市场解决;对中低收入的,政府就要‘帮一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张泓铭也表示,在住房方面应该是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双轨并行。“住房问题涵盖了市场和保障两块。两股轨道并行不悖,各司其责,但关键是要平稳运行。平稳运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求在非危机时期温和地增长;二是在重大经济转折期平稳地过渡,也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尽最大努力不让市场大起大落,尤其是交易量的大起大落。”
张泓铭强调,要保持住房市场平稳运行,货币供应的平稳运行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问题是,在货币供应不稳时期如何保持住房市场的平稳运行?这是对住房市场的真正考验。要保持住房市场平稳运行,各种调节政策的推出不能过急,否则过犹不及,可能走向反面。这也是实践给我们的启示。”
找好自身定位,反对不切实际的住房消费观
在百度网站发起的一项投票近10万次的网络调查中,表示目前房价已经承受不起、1年之内不会购置房产的达63.7%,认为全国房价还会继续上涨的比例高达66.8%。
迟福林认为,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的布局和规划要合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也应转变观念,改变路径依赖,现在国家制定了很多的政策来解决各个阶层的住房需求,对租房者、购房者都有相应的政策。而对待缓解住房压力的问题,群众也应改变态度,不能要求一步到位,要根据自己的实力来解决。“比如说,年轻人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经济能力较差,可先租房,租房后逐步过渡到买二手房,之后再买新房。”
张泓铭对此表示赞同,“社会、媒体也应积极引导大众,形成科学合理的住房消费观。第一要合理适度,反对不切合实际、炫耀型、奢侈型。第二,梯次渐进,根据能力一点一点来,住房是个逐步解决的过程。观念应该改一改,能买就买,能租就租,不要认为只有买房了才是解决住房问题。”(作者: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