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8区县签订保障房“军令状”,保证今年全市新开工和筹措保障性住房总体目标为1500万平方米。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军令状”是签了,但是各级政府部门都不讳言“筹建保障性住房在资金上确实有困难”。
那么如何才能破解难题,昨天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张泓铭。“目前,我准备了四五个材料,之后可能会形成提案。”张委员表示:“眼下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两大难点,一个是土地,一个是资金。如果说土地问题,可能在上海表现的较为明显,那么资金问题就是一个全国性的难题了。所以,我这次主要反映的也就是如何有效解决资金问题。”
为此,张委员建议,一方面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公租房、廉租房的收益周期较长,会有大量资金沉淀下来,这就需要政府托底,由财政来支付。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应该把这部分支出纳入日常财政预算,筹措规划。“而如何调动社会资源,关键还是一个突破创新。”在谈到细节性问题上,张委员建议从六个方面突破:考虑从发放住房保障特别国债;通过发放企业债券形式来融资;引入稳健型的基金进入;提高银行信贷比例;通过募捐、彩票等创新形式募集资金;引入信托资金的注入。本报特派记者 顾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