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加息能否抑制通胀

日期:2011/02/24|点击:37

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农副产品价格出现了大幅上升,棉花、绿豆、生姜、大蒜等涨势凌厉,10月份以后,蔬菜价格也出现大幅上涨。一时间,社会上关于通胀的预期大幅上升。对此,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平抑物价。央行也连续加息,以抑制通胀。最近的一次加息是春节之后,央行将一年期存款利率从2.75%调高到3%。那么,应如何正确看待当前的通胀形势呢?加息能否抑制通胀?

应当说,不能简单孤立地看待当前的通货膨胀,必须将其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来分析。除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外,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也是衡量通货膨胀的常用指标,且这一指标的测量更为科学。用该指标衡量,我国2004年—2010年的通胀率 7.61% 4.09% 3.64% 8.79%8.78%-0.6%5.84%。可见,这7年中,除2009年外,我国一直处于中度通货膨胀之中。此外,这7年中,除了2009年以外,其余6年我国一年期存款的实际利率均为负数。

就我国而言,通胀的发生和持续有其原因:过量的货币供给和长时间的负利率大幅推升了房地产价格,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导致城市常住居民的最低生活成本上升,城市常住居民的最低生活成本上升又导致其最低收入上升,而城市常住居民的最低收入上升意味着农村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上升,而农村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又倒逼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如果农副产品价格不涨的话,那么,农村劳动力就不愿意再种植农副产品,而这将造成更大的问题。此外,摊位费和运输成本的上升,也推高了城市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这背后的根本原因,仍是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因此,从这一链条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就通胀而言,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已是补涨。也就是说,通胀早已发生,而当前居民感受很深的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实际上是此轮通胀的尾声阶段。

通货膨胀究其根本,是一种货币现象,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不对称的结果。因此,加息肯定是控制通胀的有效对策。它将降低货币乘数,进而使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放慢,从而起到抑制通胀的作用。自此轮加息周期启动以来,我国央行已经连续3次加息,预计还有2次左右的加息。随着利率的提高,我国的通胀率将逐步降低。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此次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是补涨,因此,在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到位之前,加息对其抑制作用不会太大。2010年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行政措施临时抑制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也因为如此,农副产品价格补涨的时间将会延长。总的来说,住房是强势商品、领涨商品,连续上涨了很多年,很多倍;而农副产品是弱势商品、补涨商品,很多年没有像样上涨了。应当看到,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有利于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有利于我国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对此不必过于担心。目前的关键是要做好对低收入阶层的补贴工作,低收入阶层主要有在校大学生、失业群体、失地农民等。

从广义货币供应量(M2)角度来看,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为135823亿元,2010年我国 GDP397983亿元,名义上增长了193.02%2003年,我国M2221222.8亿元,如按照与GDP同样的增长速度增长,2010年的M2应该为648218亿元。而实际上,2010 M2 725800亿元,多出了77582亿元。因此,大家现在担心,这77582亿元广义货币将在未来产生巨大的通胀压力。其实,这种担心大部分是多余的。这是因为,我国一直处于货币深化的进程中。比如,我国大量的农村建设用地和耕地,原先并没有相应的货币与其对应,因此,当这些土地被国家征用并被出让后,需要相应的货币与其对应。2004年—2010年我国土地出让总收入是84713亿元,假定其中40%体现为货币深化,则单单土地的货币化过程就吸纳了3万多亿元的货币。此外,多发的货币推升了房地产、股票、古董、珠宝、字画等资产市场价格,而资产价格在上涨的同时也吸纳了相当数量的货币。因此,从20112月份资产市场价格总水平和实体经济价格总水平看,只要央行未来真正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再继续实施负利率政策,未来发生严重通胀的可能性就很小。

认清形势,方可正确应对。要应对通胀,从政府角度来讲,就是要真正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正利率政策,保持人民币国内购买力的大致稳定。从企业角度来讲,由于通胀处于劳动力成本和农副产品等必需品价格的补涨阶段,因此,企业必须致力于转型发展,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从居民来讲,负利率时代将逐步结束,手中存款保值的难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