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慈善事业需要创新工作方式

日期:2011/02/22|点击:38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自1994年成立以来,“急政府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以安老、扶幼、助学、济困为目标,在帮扶困难群体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历年来共对230万人次的困难群众进行了帮扶,为上海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参与了对各地许多重大灾害的赈灾活动。

政府的有力支持,这在慈善事业起步阶段是一个有利条件,但是,这也容易造成路径依赖,使慈善款项和物资的募集主要依赖于行政力量的推动,产生慈善活动的联系面窄、对广大群众的带动力弱的问题。

今后10年,是上海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上海的慈善事业发展需要提高立意,拓宽格局,改变工作机制行政化、慈善活动地方化、工作方式事务化的状况,进行发展理念的转型、服务对象的开拓、工作方式的创新、工作机制的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

发展理念的转型,是指把工作的重点从着重募集善款和开展帮扶项目,转变到传播慈善理念,吸引和组织广大群众参与慈善活动,把慈善活动作为为上海市民提供一种生活意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轨道上来,为构建文明的、和谐的上海作出贡献。从成功的慈善活动的经验来看,慈善理念的传播、帮扶者对受助者的直接互动交流,比捐款更重要,爱心在这个互动交流过程中得到激发和升华,使帮助者把慈善作为一种价值加以内化,实现自身心灵的净化,也使受助者在得到物质帮助的同时,受到爱心的沐浴,使爱心得到传播。在这个过程中,慈善事业的发展随着理念的传播而不断突破,使慈善活动走向自觉化、大众化、日常化,具有不竭的精神动力、价值支持和事业不断发展的保证。

慈善事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是坚持群众观点,把动员群众、依靠群众作为发展上海慈善事业的基本路线,相信广大群众心里都有一份爱心。我们的工作,是帮助群众把这份爱心发扬出来,汇集成慈善的力量,而不是把募款作为中心环节,眼睛盯在主要捐款者身上。坚持群众观点,首先要树立人人能慈善的理念,通过我们的工作,形成人人自觉慈善的社会氛围和条件,就是要形成一支以慈善活动为职业的骨干队伍,带动广大群众,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活动中来。

拓宽服务对象,是指在继续做好为上海市民的服务工作外,上海的慈善事业应逐步走向立足上海,面向全国,首先把上海对口支援的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则、云南文山地区作为我们的服务对象,这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也是全上海人民的责任。大爱无疆,这项工作必定会为上海慈善事业的发展增强精神上的动力,这也是民族团结的需要、东西部共同发展的需要,是共同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契机。

慈善事业需要创新工作方式。当我们希望把慈善作为一种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作为生活的重要意义时,就一定需要形成慈善的文化,提供表达这种生活意义的话语,找到向大家传递这种话语的适当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传慈善箴言活动,来宣传文明生活的意义。可以通过讲故事活动,讲述这些帮助者和受助者们爱心交流的故事,感动更多的人来关心需要帮助的对象,激励大家付出更多的爱心。总之,要积极探索一种经常性、易接受、润物无声的慈善宣传方式。

在慈善项目的设计、活动的开展上,可以更多地采取依靠志愿者的模式,与有志于从事公益性、慈善性事业的社会组织合作。上海世博会的经验表明,世博会期间参与各类志愿服务的人数已经超过200万,是上海常住人口的10%,标志着上海的志愿服务进入了大众化的阶段。近年来,通过培育、扶持,上海一些民间组织正在积极地开展公益性的和慈善性的活动。依靠这些有志愿精神的群体,通过和他们合作来更好地设计有吸引力的慈善项目,传播慈善理念,拓宽群众参与慈善的途径,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作为上海的慈善枢纽型组织,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使我们有更多的爱心、更多双眼睛、更多双手来共同推动上海的慈善事业。

从世界慈善事业的发展经验来看,领导核心和工作队伍的专职化、专业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否则,无法形成迅速的反应能力和强有力的组织力和凝聚力。现在专职从事慈善工作的同志,待遇偏低,难免会影响到队伍的稳定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政府要出面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专业慈善工作者队伍的方针政策,并提供制度保证。

上海慈善事业发展需要加强对外开放。在理念、专业化程度、工作方式等方面,我们的工作与香港台湾一些慈善组织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可以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港台慈善机构的状况进行专题调研,以了解慈善事业发展中时代特征所提出的要求;也可以通过参与他们的活动或共同组织慈善活动来学习他们好的经验,提升我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

 

源自:转型时期的慈善事业发展——上海慈善论坛观点集萃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