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中国需借力敦促美方负起责任

日期:2011/02/14|点击:19

本月15日,随着上海、浙江、江苏“两会”相继闭幕,长三角两省一市“十二五”GDP目标也新鲜出炉,在历经“十一五”期间的高速发展、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经济的强力冲击以及国家强调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长三角集体发出了共同的声音:不再以GDP论英雄。

对业已开启的“十二五”,上海、浙江不约而同地将GDP增长目标定于年均8%左右;江苏也将“十二五”GDP增速目标确定为年均10%左右,比“十一五”时期下降35个百分点。

不再追高 只求转型

2011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明确其“十二五”规划将淡化规模总量指标,强化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功能提升、民生改善、绿色发展等导向指标。

浙江省“两会”期间,将其“十二五”GDP目标锁定8%的同时,更多的是将工作重点和精力放在全省全面小康实现水平达到90%、“十二五”末,保障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促进居民消费率达到48%、谋划建成海洋经济强省、创新型省份,以及富民惠民等任务目标上。

在江苏“十二五”数据考核指标中,考核数据的变化就直接传递出了其今后五年的发展方向:经济指标从8个变成5个;科技创新指标从3个变成5个;公共服务指标从5个变成7个;资源环境指标从5个变成12个。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黄征学对本报记者表示,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经济的“领头羊”,在历经数十年高速发展创下可观经济总量的同时,其面临的诸如资源承载极限、结构亟待转型等诸多问题也客观上让苏浙沪三地主动在“十二五”走上转型发展的道路。

产业调整转型是重点

据无锡市统计局长期从事长三角区域经济运行的跟踪分析统计显示,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2010年长三角地区(16市)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GDP达到69872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176%

尽管经济形势依旧较好,但长三角长期形成的问题有:土地投资密度、环境承载能力接近饱和;经济外向度过高使该区域的制造业发展风险不断加大等。

于是各界纷纷将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指向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研究员魏际刚对本报记者强调,长三角通过将其制造业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在为其自身发展三产服务业提供充足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有助于其改变过度依赖外向型经济的现状,开拓中西部内陆消费市场。

今年苏浙沪三地“两会”上,三地也明确提出了未来产业发展的大方向:上海明确“十二五”期间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65%左右;浙江将于“十二五”期间建成首批40家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江苏“十二五”规划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出部署,将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和提升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水平作为其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冯叔君对本报记者表示,长三角地区纷纷寻求产业的转型升级,与长三角地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要求一致,从产业层面着手升级,有助于区域整体向产业链上游高质量发展。

 “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三地形成合力发展防止产业恶性不当竞争也是区域共同应当面对解决的。”冯叔君强调,得益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的中国经济龙头地位依然可期。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