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养老保险基金连续多年赤字,委员指出:
“柔性退休”乏力 “延迟退休”可行
从去年10月起,本市开始实施“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谈及这一被称之为“柔性退休”的新政,在本次上海“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苏云表示,“柔性退休”不能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养老金的压力之下,“延迟退休年龄”是个必然选择。
退休年龄须适时延长
“上海人口老龄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养老保险基金赤字已经连续多年,必须根据事实来调整退休年龄。 ”采访一开始,胡苏云就抛出这一严酷的现实。
对于划定退休年龄的问题,胡苏云认为,可以设定一个区间来渐进施行。“比如一年一年地延长。从55岁延长到56岁,然后再延长到57岁……渐进地实施比较合适。 ”根据上海“柔性退休”的试行意见,延迟年龄男性一般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一般不超过60周岁。
上海城镇养老保险基金1999年开始就出现当年赤字,至2007年当年赤字合计为157.3亿元。从2003年起,市财政对基金给予补贴,至2007年累计补贴额为112.81亿元;2008年补贴达170亿元—180亿元,占市级财政收入的17%—18%左右。
胡苏云认为:“在现实中,社会保险功能主要体现在资金筹集方面,一开始就过于强调制度本身运营效率,对于可能影响制度的外在因素考虑不多,以至于存在众多不可持续的隐患,如人口老龄化成本、制度转轨成本等缺口。 ”
“柔性退休”效果有限
根据“柔性退休”的《试行意见》,“如果企业工作需要,且本人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经本人提出申请,与企业协商一致后,可延迟申领基本养老金。 ”
市人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延迟申领养老金有利于发挥各类人才作用。其次,延迟申领养老金有利于提高个人养老金待遇,一方面能有一份在职时收入,另一方面能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使个人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资金得到增长。
“柔性退休”推行后,没有受到普遍青睐。究其原因,且不论企业本身是不是有 “需要”,愿意不愿意,即使企业职工自身也各有想法。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更加愿意一边领取养老金,一边还能在外找到机会发挥 “余热”。不少普通企业职工,有的在职工资低,有的退休前后收入差距不大,自然就不会对柔性退休感兴趣。
由于“柔性退休”政策只涉及企业,所以效果也受到相当限制。
延时须法制突破和保障
“要普遍延迟退休年龄,维持养老金可持续性。”胡苏云表示,这需要“有法制、制度上的突破和支撑”。她认为,目前需要有关部门提前释放信息,传递预期,并给出逐步延长的时间表。
胡苏云认为,要把可延迟退休年龄作为可以采取的对策纳入到社会保险法,并考虑一个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及其养老金制度赡养费情况,将其作为选择延迟退休的因素。在制度模式上,需要确立现收现付的“缴费确定型”个人账户设计。
对于人们必然要考虑的延迟退休是不是“划算”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反对意见,胡苏云表示,领取养老金缴费年份也应设立一个区间。 “最低缴费年份和最多缴费年份应该和最终能领取的养老金待遇挂钩,从待遇水平上更好地鼓励延迟退休和领取养老金人员。基本原则就是要体现‘多缴多得’。 ”
国外把延迟退休年龄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要措施。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探索调整申领养老金时间具有重要意义。(晚报记者 张建群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