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工人在位于徐汇区华泾地区的首批市级统筹公租房建设工地进行施工扫尾工作新华社发
如何保持上海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的魅力?如何解决新上海人的住房难题?……昨天,“两会”现场热议住房保障。列席本次人代会的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局长刘海生透露,本市将加大公租房建设,解决新上海人的住房难题。
鼓励企业参与公租房建设
在昨天下午的专题审议现场,公租房成为热议焦点。市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卢汉龙表示,政府有责任加大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解决青年人的住房问题。当前,许多 “蚁族”都有比较体面的工作,对未来抱有憧憬。由于当前房价比较高,他们暂时选择较差的居住环境。对此,企业应该关心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外地来沪大学毕业生的生活。政府与企业应该联手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加大公共租赁房的建设数量。
市人大代表、申房律师事务所主任孙洪林注意到重庆在公租房资金上形成独特的“重庆模式”——国企融资,以租金付利息,本金“内部消化”。除中央、重庆市政府的拨款外,重庆一些大型国企借助自己的平台进行社会融资,持有公租房产权的国企将公租房的租金用来支付银行利息,这在保证财政平衡的情况下也可以尽可能地满足 “夹心层”的住房需求。而建设本金,则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内部消化”,利用企业内部的利润冲抵建设资金的欠账。
列席本次人代会的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局长刘海生表示,鼓励单位、企业、产业园区参与公租房建设。目前,本市各单位建设的公租房已超700万平方米,鼓励各个企业建设面向本单位职工的公租房。刘海生特别提到,闵行区农民在村里集体土地上集资建造公租房,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在七宝镇联明村,两幢绿色的高层也被称作蚂蚁工房,404套全装修的房子,配备宽带,有线电视和天然气。 70平方米的两室户租金每月2300元,45平方米的一室户租金1480元,比市场价低三成左右。由于房屋供不应求,只租给在七宝镇纳税超过100万元的企业的员工。
今年,上海将筹建2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刘海生透露,政府发展公租房,主要为了缓解本市青年职工、引进人才和来沪务工人员及其他常住人口的阶段性居住困难。公租房重点解决的就是“住房夹心层”的暂时性困难。
“我们调查发现,目前,房产租赁市场人员组成分布,90%人员为外来人员,7%为上海户籍人员,另有3%的外籍人士。 ”刘海生表示,针对外来人员租房比较集中的特点,公租房不设收入限制,新上海人工资不低却没有什么积蓄买房的年轻人可以通过公租房来解决住房问题。上海在公租房建设方面,鼓励针对年轻人的特点,在地段好的地方建一些小房型,面积在三四十平方米左右。刘海生透露道,上海首批“市级统筹”的公租房房源已定,分别位于徐汇的华泾和杨浦新江湾城,共有住房5100套。这些公租房将面向全社会供应,最快今年上半年开始接受申请。
“现在,很多年轻白领工作忙,没时间烧饭。我们还在公租房建了公共食堂。 ”刘海生说,公租房的配套设施齐全,配有食堂、洗衣房等生活设施。公租房的内装修颇有宜家风格,解决入住者的基本生活需求。
筹建公益基金“输血”公租房
市政协委员朱建国、周荣昨日提交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的提案中,建议上海大胆创新,采用多种融资模式,如创建公租房公益基金等,解决公租房建设长期资金来源问题。
提案指出,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如果没有数千万平方米规模的公租房,难以满足需求。公租房只租不售,需要依托数量巨大的建设资金,光靠政府财政出钱是不现实的。
对此,首先由上海市政府主导,建立上海公租房建设公益基金。这个基金的实质是筹措低回报的长期资金。鼓励曾参与上海建设并共享发展成果的境内外房地产企业,认购这种基金。其次与境内外大型保险机构合作,用保险资金建设公租房,用租金来偿还是可行的。
发行地方政府中长期债券,以市场化的融资方法筹措资金助力公租房建设。发行公租房债券,有政府和政策支持的背景,信誉好,无风险,周期长,可进入市场自由转让,期满后可继续发行。
整合各部门住房保障信息数据
在昨日市人代会“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民生持续改善”为主题的专题审议现场,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徐益超代表首先“抢得话筒”:“现在有关住房保障的数据都分散在政府各部门,每家都有自己的数据库,由于统计口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各家给出的数据差别比较大的。所以在住房保障实际工作当中,需要把各相关部门的信息数据整合起来。 ”
徐益超举例分析,如何比较准确地测算潜在的保障规模,有计划地逐步放宽住房保障的准入标准等,这需要公安部门“两个实有”方面的数据,人口普查的数据、房管部门的数据,包括民政部门的数据等等,多个数据库能够互相联动进行分析。
徐益超呼吁:在各个政府部门的数据库外,建一个联合的分析平台。通过对信息的比对可以得出对住房保障的量化结果,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提高住房保障工作的实效性。
旧区改造与住房保障应联动
徐益超代表说,“十二五”期间旧房改造要加大力度,建议在旧区改造项目当中增加住房保障方面的统计内容,进行一体化建设研究。“旧区改造要和我们住房保障中的其他三方面——廉租房、经适房、公租房三位一体,发挥联动效应。 ”徐益超代表说。
“我们引进的不少高层次人才,原本在当地的住房条件都不错,来到上海后,居住条件形成鲜明对比。”市人大代表、同济大学裴钢校长感慨,住房问题光靠高校“自我消化”困难重重。裴钢建议,发挥好政府、学校和个人三方积极性,共同携手、破解难题。他认为,可以把旧区改造和高校人才住房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高校可以出资增加旧区改造资金投入,形成地块交换,为解决人才住房问题留出空间。
“经适房”不妨先申请后建设
针对近年出现的经适房空置现象,市政协委员、上海爱建房地产分公司总经理万雯娟向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交提案,指出今后经适房不妨用订单模式,先申请后建设。
提案建议,经适房宜采取“订单式”模式。即“先申请、后建设,以需订产、并实施滚动开发、分步执行”——先由保障对象提出购房申请,签订意向书。这项工作完成后,政府明确知道:哪个区域、哪种层次、哪种人、需要多少等问题。据此,政府分步分类实施保障计划。
对于目前已经建造、但尚未搭桥的经济适用房,提案则提议政府重新统筹。如由政府出面收购,把未搭桥的经适房统筹为其它保障性用房。一是能灵活地调整保障资源的分配对象;二是缓解开发商建造经适房的压力;三是能加强房屋管理,避免治安问题。
在安排经适房时,合理确定销售型经适房和租赁型经适房。 “由此完善经适房的供应结构和方式,确保一定数量的租赁型经适房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万雯娟说。(晚报记者 杨玉红 冯兰蔺 陈珍妮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