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世博后城市可持续发展

日期:2011/01/18|点击:83

大多数可持续发展问题,都能够在城市中显现出来。城市是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矛盾焦点,也是提升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行动重点和战略支点。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上海发展中,无疑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全球倾力打造的低碳发展的典范,上海世博会在展示城市发展新理念的同时,为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世博会是上海可持续发展的新起点,将引领世博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上海世博会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留下众多重要的“绿色遗产”。上海高度重视世博会前以及世博会期间的环境质量保障工作,无论是上海环境污染防控的常规机制,还是应急机制,以及上海节能减排工程的系统推进,抑或是上海的目前环境表现以及资源利用效率水平,都表明上海围绕世博会所做的各种努力,使得上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世博会历史上首次提出了“低碳世博”的理念,在筹备、举办过程中汇聚了世界各地低碳发展的智慧和实践。上海世博会所展示的低碳环保理念以及城市最佳实践,将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新,引领多极城市群的发展,引领特大城市以内涵为主的城市可持续更新,引领城市绿色经济发展;世博会展示的绿色发展的财富效应,将引领企业绿色发展;清洁能源推广利用的可能性,将引领清洁能源入主城市发展;世博会展示的生态建筑将引领城市建筑可持续发展方向;多元共享的交通案例,将引领租赁式、多元化城市交通发展;世博会上非政府组织和市民的积极参与以及与政府的互动,将引领利益相关者参与城市治理机制的新发展。

世博后上海的可持续发展需重点关注以下领域:

空气质量标准提升的挑战。我国于1982年制定和发布了首部《大气环境质量标准》,201011月国家环保部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的征求意见稿,在指标、限制、污染物达标的统计要求方面仍与WHO的标准有一定差距,空气质量标准提升还面临一定挑战。

城市饮用水安全和郊区水环境污染的挑战:对上海而言,与空气污染面临同样严峻挑战的是郊区水环境的污染以及饮用水的安全问题。人口经济快速增长的惯性、偏重的产业结构以及郊区工业布局相对分散都对水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世博后,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和信息共享机制虽说仍然存在,但如果缺少环保部的例行检查和有效监督,这一联合治理机制如何改进并持续发挥效应依然面临挑战。

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以及处置能力不足与垃圾快速增长的矛盾。近年来,随着垃圾焚烧厂和机械生化处置厂的增加,废弃物的利用途径得到拓展,但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的方法尚未得到足够重视。200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产量为710万吨,比2005年增长了14.15%。目前老港垃圾填埋场始终处于超负荷运作状态,终究将达到饱和状态。快速发展的上海,将面临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以及处置能力不足与垃圾快速增长的挑战。

能源以及碳排放强度硬约束的挑战。“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标准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绿色壁垒,能源及碳排放强度将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硬约束。过去10年上海年平均GDP增速接近10%,但在未来10GDP年增速可能逐步下降,预计维持在8%或以下,将导致节能减排的难度加大。

电子信息产业中的PFCs排放减量机遇。世博后上海应战略性关注信息制造业全氟化物(PFCs)排放减量问题。由于PFCs温室气体效应高,而且在空气中不易分解,电子信息产业中的PFCs排放减量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所关注的议题。世界半导体理事会的各个国家和地区成员都提出了PFCs的具体减排标准和减排目标,随着部分发达国家PFCs减排的推进,有出现全球电子信息产品行业减排贸易壁垒的趋势。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上海的支柱产业之一,PFCs排放不容忽视。尤其在“十二五”期间,上海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目标,上海世博会上展示的信息智能化技术将得到广泛运用,电子信息制造业还将快速发展,因此,上海必须把减少PFCs气体排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及早控制PFCs气体排放,推进上海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低碳城市的建设。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生态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2011年上海资源环境蓝皮书》主编)

 

本文源自“十二五”开局之年的上海转型发展——2011年上海系列蓝皮书观点集萃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